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祭肉的意思、祭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祭肉的解释

古代祭祀时供奉之肉。《论语·乡党》:“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穀梁传·定公十四年》:“脤者何也,俎实也,祭肉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祭肉,指古代祭祀时供奉神灵、祖先的肉类祭品,后多指祭祀完毕后分食的肉。其核心含义包含祭祀用途、特定品类及文化象征三个方面:

  1. 祭祀专用属性

    祭肉特指用于宗教或宗法仪式的牺牲之肉,需经特定流程处理。《周礼·天官·膳夫》载"凡祭祀,则共其脯脩",强调其与日常食肉的区分。古代以"太牢"(牛)、"少牢"(羊豕)为祭品,仪式后依礼制分赐参与者,称为"分胙"或"致福"。

  2. 品类与制作规制

    按祭祀等级分为两类:

  1. 礼制文化象征

    祭肉承载三重礼法内涵:

文化延伸:

分食祭肉衍生"受胙"制度,形成"散福"习俗。明清时期,孔府"祭孔分胙"仍严格遵循《阙里志》规制。现代民俗中,浙闽地区"春秋二祭"保留分食祭肉传统,体现《礼记·曲礼》"神惠必均"的文化延续。


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祭肉"词条
  2. 《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郑玄注"脤膰"章
  3. 《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祭统""郊特牲"篇
  4. 中国社科院《中国古代礼制研究》祭祀制度章
  5. 国家图书馆《中华民俗大典》祭祀饮食部

网络扩展解释

“祭肉”是古代祭祀活动中用于供奉神灵或祖先的肉类祭品,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定义

“祭肉”指古代祭祀仪式中供奉的肉类,通常选用牲畜(如牛、羊、猪)作为祭品,表达对神灵或祖先的敬意。这一行为源于甲骨文“祭”字的构形:左侧象牲肉,右侧象手持肉置于祭桌,直观体现以肉献祭的场景。

二、文献记载

  1. 《论语·乡党》提到“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说明先秦时期对祭肉保存期限的严格规定,过期则不再食用。
  2. 《穀梁传·定公十四年》将“祭肉”与“俎实”(盛于礼器的祭品)等同,强调其在祭祀礼仪中的核心地位。

三、延伸含义

部分资料(如)提到“祭肉”被引申为成语,比喻为达成目的而主动牺牲财物或利益。例如:“撒母耳对厨役说:‘我交给你收存的那一分祭肉现在可以拿来。’”(例句)。但需注意,此用法多见于文学性表达,传统典籍中仍以实物祭品为原义。

四、文化意义

祭祀用肉的选择与处理体现古代等级制度,如《礼记》记载周天子祭天用“犊”(小牛),诸侯用“特”(大牛)。祭后分食祭肉(称为“胙”)的习俗,也强化了宗族纽带。


提示:若需探究“祭肉”的宗教仪式细节或历史演变,可参考《周礼》《礼记》等典籍,或查阅、引用的汉字源流解析。

别人正在浏览...

埃特纳火山按捺鷔横霸岸柏梁宴稗说琐语虣出暴鳃报效篦簵不舍得裁决层纍承华侈泰洞宫豆粉发末犯尅果行育德固自画供黄墨回语混入蹇产脚镣精化禁所罽帐絶句开昼潾涌鲁人履任买山溟濛名师出高徒牧苑挠败狃泰女校书傍州七海手抄本水土流失四面受敌死数送餪天云屯泰违咈微国握两手汗无必香橼西迟吸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