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惕然的意思、惕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惕然的解释

(1).惶恐貌。《晏子春秋·杂上九》:“ 景公 探雀鷇,鷇弱,反之。 晏子 闻之,不待时而入见 景公 ,公汗出惕然。” 汉 刘向 《说苑·尊贤》:“诸侯举兵以伐 齐 , 齐王 闻之,惕然而恐。” 宋 苏舜钦 《杜公求退第五表》:“皆由臣谋议弗臧,职业不举,惕然内讼,深媿初心。”《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 冯相 见了洞门,知非人世,惕然不敢进步入洞。”

(2).忧虑貌。 唐 元稹 《两省供奉官谏驾幸温汤状》:“六军守卫於空宫,百吏宴安於私室,忝为臣子,谁不惕然。” 宋 陆游 《岁暮感怀》诗:“长老日零落,念之心惕然。” 明 无名氏 《四贤记·义劝》:“你虽然宜室宜家,尚未弄璋弄瓦,妾将迈矣,君可惕然。”

(3).警觉省悟貌。《史记·龟策列传》:“ 元王 惕然而悟。”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一》:“ 郭汾阳 治第,谓工人曰:‘好筑此墙,勿令不牢。’筑者释锤而对曰:‘数十年来,京城达官家墙皆是□□筑,今某死,某亡,某败,某絶,人自改换,墙固无恙。’令公闻之,惕然动心,即日请老。”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在坐诸友闻知,惕然皆有惺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惕然"是汉语中表示警觉、谨慎状态的形容词,其核心意义可从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指因警惕而表现出的谨慎态度,《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定义为"警惕戒惧的样子",强调对外界潜在危险的敏锐感知和心理防备状态。该词常见于描述面对复杂环境时的高度警戒心理,如《左传》中"惕然朝夕"的表述。

二、出处与演变 词源可追溯至先秦典籍,"惕"本义为"急速心跳",引申为心理警觉,《汉语大词典》收录其最早书证来自《周易·乾卦》"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在历时演变中,逐渐形成复合词"惕然",定型为现代表示警醒状态的规范用词。

三、近义辨析 与"警惕""戒备"构成近义关系,但存在细微差异:"警惕"侧重持续性的防范意识,"戒备"强调具体防范措施,而"惕然"更突出瞬间的心理反应,如《庄子·达生》"惕然为戒"所示,特指受刺激后产生的即时警觉状态。

四、应用场景 现代汉语中多用于文学创作与正式文书,具有庄重典雅的语体色彩。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虚词词典》指出其常见搭配为"惕然心惊""惕然而立",多修饰心理活动或行为状态,适用于需要强调心理张力的语境。

网络扩展解释

“惕然”是一个文言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惶恐不安的状态
    指因恐惧或紧张而表现出的不安情绪。例如《晏子春秋》中描述齐景公因晏子突然觐见而“汗出惕然”,生动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惶恐。

  2. 忧虑、愁思
    表示因担忧某事而心神不宁。如陆游在《岁暮感怀》中写道“念之心惕然”,即通过“惕然”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深切忧虑。

  3. 警觉、醒悟
    强调从某种状态中猛然清醒或觉悟。如《史记·龟策列传》提到“元王惕然而悟”,描述了一种顿悟的心理变化。


二、构词与字义溯源


三、用法与语境

  1. 古籍用例
    • 《说苑》中“齐王闻之,惕然而恐”体现对突发危机的惶恐。
    • 元稹《两省供奉官谏驾幸温汤状》以“谁不惕然”表达臣子对国事的忧思。
  2. 现代适用
    虽为古语,但可用于文学创作或正式文本中,表达复杂的情感层次,如:“他惕然惊觉,方知自己险些误入歧途。”

“惕然”一词兼具情感与认知的双重含义,既可描述外在的惶恐表现,亦可指向内在的省悟过程,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侧重。

别人正在浏览...

安于磐石辨对变工队辨敏采运衬句侈家醇峻锄诛寸善片长麤色怠皇电工学对境遁居犯颜非…非…峰岭蚨母槅子门公羊学派过瞒过去未来怀猜交萦稽殿节料凈饰襟屏久赞绝根,绝根儿览瞩老獾叼的炼金隆敦排句破朵戕害巧佞戚辅碛路穷酸热灰戎马生郊柔红入托生兵吮取竖议送门状宋体字颂仪特称判断天貎廷珪潼激偷鸡不着蚀把米頽替万雉违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