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ndwritten order] 上司(或尊长)亲笔写的指示
总统手谕
(1).旧指上级或尊长亲手写的指示。 清 史致谔 《同治二年五月六日禀左宗棠》:“端午日酉刻,由 秦军门 处差官带到钧札各件,并奉手諭暨钞示总理衙门来缄,敬聆壹是。” 温济泽 《“*********”时代上海学生抗日运动的片断回忆》:“学生们等了半个多钟头,又去交涉,才有一个军官拿着 蒋6*介6*石 的‘手谕’出来。”
(2).用为对尊长亲笔信的敬称。 清 王筠 《菉友肊说》:“三月接到手諭,言 乔抚军 寄 筠 校《繫传》, 石州 携去誊钞。” 鲁迅 《书信集·致母亲》:“十七日手谕,已经收到,备悉一切。”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手谕汉语 快速查询。
“手谕”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上级或尊长亲笔书写的指示或命令,具有权威性和正式性。以下是详细解析:
“手谕”融合了书写形式与权威属性,是中华文化中等级制度和文书传统的体现。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案例,可参考《万历十五年》等文献或权威词典(如汉典)。
手谕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指某位高级官员或上级领导发出的命令、指示或公告等书面文书。这份文书通常由该领导亲笔写就,并由手下人传递或公之于众。手谕强调了领导者直接的指示和权威性。
手谕的拆分部首是手(手部)和谕(言字旁)。手字部表示与手或器物使用相关的事物,而谕字旁表示与言语、信息传递相关的事物。
手谕的总笔画数为13画,手部4画,谕部9画。
手谕正式使用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和高级官员。他们会亲手书写命令,然后赐给手下,以便广泛地传达其意图。
手谕的繁体字为「手諭」,在繁体字系统中保留了原有的手和谕部分。
在古代,手谕的写法通常会有所不同。不过,总体上仍然是由手和谕两个字形成。在古代,手可以是单独的字,而谕通常不常见。
1. 王子亲自书写手谕,让官员们立即停止征收税款。
2. 领导者递给她一封手谕,要求完成任务并立即回报进展情况。
组词:手册、谕旨、手记、书谕。
近义词:指示、命令、公告。
反义词:请求、请示、征求意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