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琯的意思、六琯的详细解释
六琯的解释
玉制六律管。 唐 杜甫 《小至》诗:“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飞灰。” 仇兆鳌 注:“《汉书》:以葭莩灰实律管,候至则灰飞管通。冬至之律,为黄鐘也。葭,芦也。琯以玉为之,凡十有二;六琯,举律以该吕也。” 宋 朱淑真 《冬至》诗:“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琯飞葭动细灰。” 明 张居正 《贺冬至表二》:“吹嘘有藉,幸同六琯飞灰。”
词语分解
- 六的解释 六 ù 数名,五加一(在钞票或单据上常用大写“陆”代):六书(古时分析汉字形、音、义而归纳出来的六种造字法)。六甲。六艺(.古时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六经)。六欲
- 琯的解释 琯 ǎ 古代管乐器,用玉制成,像笛,六孔。 笔画数:; 部首:王;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六琯(liù guǎn),是中国古代天文律历与礼乐文化中的重要概念,特指用以候测节气、校正音律的六支玉制律管。其释义可从以下维度展开:
一、核心释义
指古人以玉管(或竹管)制成的六支标准律管,对应十二律中的“阳律”(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用于观测地气变化以确定节气,同时作为校正乐律的基准器。《礼记·月令》载:“(孟春之月)律中太簇”,历代注疏均以“六琯飞灰”解释节气与律吕的对应关系。
二、字源与形制考据
- “琯”:从玉,官声。《说文解字》释为“古者管以玉”,本义为玉制的管状器物。后与“管”通假,故“六琯”亦作“六管”。
- 材质与形制:汉代典籍多载为玉制(如《汉书·律历志》),长度依黄钟律管九寸为准,按“三分损益法”递减。管中填充葭莩灰,置于密室,节气至则灰飞,故称“候气之法”。
三、天文与律历功能
- 候气测时
六琯对应二十四节气中的关键节点。如冬至阳气生,黄钟律管灰飞;夏至阴气起,蕤宾律管响应。此制见于《后汉书·律历志》:“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案历而候之,气至则灰动”。
- 乐律标准
六阳律(六琯)与六阴吕(六吕)构成十二律吕体系,为古代礼乐制度的音高校准依据。《周礼·春官》载“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郑玄注“六律”即阳律六琯。
四、文化象征与衍生意义
- 王道教化:六琯象征天道运行与音律和谐,引申为帝王顺应天时、推行礼治的象征。董仲舒《春秋繁露》称“圣人副天之所行以为政,故以庆副暖,以罚副寒,以刑副清,以德副燠”,即以律管候气为政教依据。
- 诗词意象:文人常以“玉琯”“飞灰”代指时节更迭。如杜甫《小至》:“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化用候气典故暗喻冬至。
参考文献溯源
- 《礼记正义·月令》(孔颖达疏)
- 《说文解字·玉部》(许慎)
- 《汉书·律历志》(班固)
- 《后汉书·律历志》(范晔)
- 《周礼注疏·春官宗伯》(郑玄注)
- 《春秋繁露·四时之副》(董仲舒)
- 《杜工部集·小至》(杜甫)
网络扩展解释
“六琯”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与音律、节气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六琯(liù guǎn):指玉制的六律管,属于古代用于测定节气、音律的乐器。
- “琯”:即“管”,此处特指玉制的律管,与竹制管乐器不同,具有礼器属性。
- “六”:对应古代音律中的“六律”(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与“六吕”合称十二律。
二、古代用途与象征
- 节气测定
古人将葭莩灰(芦苇内膜烧成的灰)填入律管,置于密室。冬至时阳气初生,相应律管中的灰会被吹动,象征季节更替。
- 音律规范
六律管用于校正音高,是宫廷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文学引用示例
- 杜甫《小至》
“吹葭六琯动飞灰”一句,描述冬至时律管飞灰的自然现象,暗喻时间流转。
- 朱淑真《冬至》
“六琯飞葭动细灰”同样以六琯象征节气变化,展现文人借物抒怀的传统。
四、综合总结
“六琯”融合了古代天文、音乐、文学三重内涵,既是科学仪器的体现,也是诗歌中的文化意象。其核心关联点为:玉制律管→节气观测→音律规范→文学隐喻。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书·律历志》或仇兆鳌《杜诗详注》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按核百宝万货办课变色漆比赛不省爡焥触事餈巴村婆寸铁打号大吼淡巴菰东北野战军渡江楫幡旆富而好礼钢瓶感性运动干支剌箇儿钱跟头戏宫曹顾赖海陆海星合匝黄丕烈节度使接头救济乩仙孔雀女餽贻扩被乐态面折廷诤欧逆拍子骈蕃平收七策五成青湓琴键容或三国志审改生介深文熟惯淟汩鶗鴂跅幪不羁尉律卫生带文章武冠闲写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