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时用以讥讽写俗字的书生。“尺二”即指当时“尽”字的俗体“尽”字。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文说·声画押韵贵乎审》:“初, 诚斋先生 杨公 考校 湖南 漕试,同寮有取《易》义为魁。先生见卷子上书“尽”字作“尽”,必欲摈斥。考官乃上庠人,力争不可。先生云:‘明日揭牓,有喧传以为场屋取得箇尺二秀才,则吾辈将胡颜?’竟黜之。”
“尺二秀才”是一个汉语成语,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讽刺含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尺二秀才(拼音:chǐ èr xiù cái)字面意为“写‘尺二’的秀才”,实际用来讥讽书写俗字、不规范用字的读书人。这里的“尺二”指“尽”字的俗体写法“尽”(“尺”加两点构成“尽”),而非标准繁体“盡”。
此成语源自南宋杨万里的轶事。据记载,杨万里在担任湖南漕试考官时,发现考生将“盡”字写作俗体“尽”,他对此极为不满,认为这种写法有失规范,并说道:“若录取这样的考生,外界必会议论我们选了个‘尺二秀才’,我等颜面何存?”最终该考生被黜落。
如今该成语多用于文史讨论中,强调汉字书写的规范性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也提醒人们注意文字使用的严谨性。
“尺二”的由来与汉字简化相关,反映了汉字演变中的俗字现象。类似争议在现代简化字推广时也曾出现,体现了文字规范与社会接受度的矛盾。
提示:该成语现代使用较少,但在研究汉字演变或科举文化时仍具参考价值。
《尺二秀才》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指水平极低的文化水平,形容一个人学识非常浅薄,缺乏知识及才华。
《尺二秀才》的拆分部首是尸、口、人,总共有10个笔画。
《尺二秀才》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尺指的是一种长度单位,二表示次等,而秀才指的是科举考试中的文化水平较低的考生。结合起来,尺二秀才用以形容人的学识水平和才华都非常低下。
《尺二秀才》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
尺:呎
二:二
秀才:秀才
在古时候,汉字《尺二秀才》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比如,尺字可能会写作"尺尸",秀才可能会写作"秀采"等。不过,这些变化的写法都是基于同一个含义的。
1. 这个人自称是天才,但他实际上是个尺二秀才。
2. 虽然他通过了考试,但他的知识水平还是个尺二秀才。
尺大、秀才、文盲
浅薄、学识浅陋、浅学短识
学富五车、才华横溢、博学多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