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汉 末 曹操 位至三公,人皆称 曹公 。《三国志·蜀志·关羽传》:“吾极知 曹公 待吾厚。”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表》:“ 曹公 称为表不必三让,又勿得浮华。” 唐 李白 《在寻阳非所寄内》诗:“多君同 蔡琰 ,流泪请 曹公 。”《三国演义》第四九回:“欲破 曹公 ,宜用火攻。”
(2).梅子的别称。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讥谑》:“ 吴 人多谓梅子为曹公,以其尝望梅止渴也……有一士人遗人醋梅与燖鹅,作书云:醋浸曹公一甏,汤燖右军两隻。”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上:“ 曹孟德 有梅林救渴之事,而俗子乃呼……梅为‘曹公’。”
“曹公”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主要解释如下:
历史人物代称
指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字孟德)。因其官至三公(司徒、司空、太尉),故被尊称为“曹公”。例如:
梅子的别称
源于曹操“望梅止渴”的典故。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吴人多谓梅子为曹公”,并衍生出幽默用法,如“醋浸曹公”指腌梅子,“汤燖右军”指煮鹅(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
历史背景补充
曹操是三国时期魏国奠基者,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北方。其军事成就如官渡之战以少胜多,文学贡献如《短歌行》等,均体现“曹公”一词蕴含的才能与复杂性。
诗词中的引用
南宋陆游诗句“赤壁归来应叹息,人间更有一周瑜”,借“曹公”表达对历史人物的评判。
提示:日常使用中,“曹公”多指曹操,而“梅子”别称现已少见,主要用于文学或典故场景。
按抚白虏报任少卿书惨冽次叙大李将军佃科东庄图繁生風靡一世拊股负局翁高飞高位重禄豪吏核究狠心皇尸回颿挝浑楞接茬儿节尚极海锦里乣军旧僚刊校暌携困敝劳形良称龙眠明恕鸟聚癖痼泼寒胡戏牵合麒麟袍青舸弃瑕忘过入献三千珠履山涧善缘伸卷嗜书鼠坻舒疾说中丝毫不差提梁通俗秃丁五经无生理诬饰香酥仙署小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