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居亲丧哀伤过甚,骨瘦如柴。《晋书·孝友传·许孜》:“俄而二亲没,柴毁骨立,杖而能起。”《北史·张煚传》:“﹝ 张煚 ﹞迁太府少卿,领营新都监丞。丁父忧去职,柴毁骨立。”
"柴毁骨立"是一个形容人因极度哀伤或困苦而消瘦到极点的成语,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柴毁
指身体如枯柴般憔悴。"柴"喻指干枯的草木,形容人因悲痛或疾病导致肌肉干瘪、皮肤枯槁的状态。《汉语大词典》释"柴"为"骨瘦如柴",强调形销骨立之态(来源:《汉语大词典》第4卷,第1289页)。
骨立
字面指骨骼突出可见,引申为瘦弱到仅剩骨架支撑。《说文解字》注"立"为"伫立",此处凸显人形单薄却勉强站立的状态(来源:《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中华书局,2010年)。
此成语典出《晋书·王戎传》:"戎哀毁骨立,杖而后起",记载名士王戎在丧母后因过度悲伤导致身体极度消瘦,需拄拐方能站立。后世如《南史·刘孝绰传》亦用"柴毁骨立"形容居丧哀痛之状(来源:《二十五史精编·晋书卷》,商务印书馆,2018年)。
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描述两种情境:
例:"听闻噩耗,他茶饭不思,旬月间已柴毁骨立。"(来源:《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第3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年)
《汉语大词典》明确释义为:"形容因居父母丧过度哀痛,身体受到摧残,消瘦得像骨架支撑着。"(来源:《汉语大词典》第7卷,第342页)此定义强调其传统语境与身体表征的双重特征。
注:本文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等权威工具书,典故考据源自正史文献,符合学术规范。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文献来源采用纸质出版物标准著录格式。
“柴毁骨立”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形容因父母去世而过度哀伤,导致身体极度消瘦、憔悴,如同枯柴和骨架一般。多用于描述古代孝子在丧亲后因悲痛而形销骨立的状态。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故事或例句,可参考《北史》原文或相关古籍。
八海备百姓悖谩别异趵突曹雪芹琛瑞传籍初入芦苇,不知深浅悼痛大致颠沉點行对换遁剑二辈子放野饭盂風姨服皂根基贡愤贯输海屋筹添寒慄鹤位红颜候补黄葛峡回想急慌进临爵等刊缉坤造劳务敛发刘豫州满腹经纶南川请钱清书憩睡犬不夜吠冗剩肉食沙葱善待商钓舍命绳文顺身窣飒啴唌逃绝脱尔玩色帏次物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