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印。《南史·陆襄传》:“先是郡人 鲜于琮 服食修道法,常入山採药,拾得五色幡毦,又於地中得石璽,窃怪之。”
“石玺”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石制印章
指古代官员使用的石质印章,用于文件盖章以确认真实性和权威性。其材质为石头(“石”),功能为官印(“玺”),通常刻有官员姓名及官职,象征身份与权力。
例句:
引申含义
可比喻权威或尊贵身份,如“石玺加身”形容地位显赫。
若在文献中遇到“石玺”,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指代。古籍中多指向印章或历史事件,现代语境可能为人名。更多例证可参考《南史》等史料。
《石玺》是一个汉语词汇,它指的是一种用石头雕刻而成的玺印。在古代,石玺被用作官员的标志或权力象征,常用于印发重要文件或批准公文。
《石玺》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石”和“玉”。其中,“石”部表示与石头相关的事物,“玉”部则表示与玉石相关的事物。根据汉字书写规则,它的总笔画为11画。
《石玺》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印章文化。在古代中国,使用印章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最早的石玺出现在商代,但真正广泛流传并被大规模使用则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石玺通常由贵族或高官地位的人使用,以显示其身份和权威。
《石玺》的繁体字写作「石璽」。在繁体字中,「璽」部表示与玉石制品有关的事物,与「玉」部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和现代有所不同。古时候的《石玺》可以写作「石璽」、「石璏」、「石御」等,这些写法也出现在古代文献中。
1. 这个石玺传承了几百年的历史,被誉为家族的象征。
2. 考古学家在古墓中发现了一枚保存完好的石玺。
3. 他由于出任重要职位,获得了一枚玉制的石玺。
石制、玺印、玺章、印章
石印、玺石
金印、铜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