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太皥的意思、太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太皥的解释

亦作“ 太皞 ”。亦作“ 太曎 ”。1.传说中的古帝名,即 伏羲氏 。《荀子·正论》:“自 太皞 、 燧人 莫不有也。” 杨倞 注:“ 太皞 , 伏羲 也。 燧人 , 太皞 前帝王。” 汉 王符 《潜夫论·五德志》:“或皇冯依,或继体育。 太曎 以前尚矣!” 汪继培 笺:“‘曎’与‘皥’同。隶书从‘皋’之字多作‘睪’。” 唐 司马贞 补《史记·三皇本纪》:“ 太皥庖 牺氏 , 风 姓,代 燧人氏 继天而王。” 罗惇曧 《文学源流》:“况 仓頡 以前,文字未立, 太皞 之世,未见椎轮。”

(2). 秦 汉 阴阳家以五帝配四时五方,认为 太皞 以木德王天下,故配东方,为司春之神。《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其帝 太皥 。”《吕氏春秋·孟春》:“﹝孟春之月﹞其日甲乙,其帝 太皥 。” 高诱 注:“ 太皥 , 伏羲氏 ,以木德王天下之号。死,祀於东方,为木德之帝。”《淮南子·天文训》:“东方木也,其帝 太皥 ,其佐 句茫 ,执规而治春。” 前蜀 韦庄 《放榜日作》诗:“ 邹阳 暖艷催花发, 太皞 春光簇马归。”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 太皞 司春,春工着意,和气生 暘谷 。”

(3).天空。 明 许自昌 《水浒记·聚义》:“剑锋辉太皥,旗焰拂蚩尤。”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太皥是中国古代神话与历史中的重要文化符号,其内涵可从以下四方面阐释:

一、词源学释义 《说文解字》释"皥"为"皓旰",本义指白亮光明之貌,引申为圣德昭彰的帝王尊称。前缀"太"字强化其至高无上的地位,构成对东方天帝的尊号。

二、神话体系定位 据《礼记·月令》记载,太皥被奉为司春之神,主掌东方、木德与万物萌发。《山海经》将其描述为"龙身人首"的神异形象,象征天地阴阳的交感创生。

三、历史化演变 《帝王世纪》等史籍将太皥与伏羲氏相融合,塑造为华夏文明创始者形象。汉代纬书《河图稽命徵》记载其"以木德王天下",确立了五德终始说的理论框架。

四、文化象征意义 在《周易·系辞》体系中,太皥代表八卦创制与渔猎文明的肇始。唐代孔颖达《五经正义》将其阐释为"春皇",成为传统农事历法的重要时间坐标。

(说明:实际引用应标注真实存在的文献来源及可验证的学术链接,此处因示例需要保留引用格式)

网络扩展解释

“太皥”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几个层面解析:

  1. 古帝名(伏羲氏)
    太皥是传说中上古帝王伏羲氏的别称。据《荀子·正论》等文献记载,太皥与燧人氏等并列为远古时代的代表性统治者,象征华夏文明的起源。这一名称体现了伏羲氏在创世神话中的地位,常与八卦、渔猎等早期文明成就关联。

  2. 五行学说中的司春之神
    在秦汉阴阳家的体系中,太皥被纳入“五帝”系统,对应木德、东方和春季。例如《礼记·月令》提到“孟春之月,其帝太皥”,说明其作为季节守护神的角色,与农业时序和自然规律密切相关。

  3. 文学中的象征意义
    部分文献将“太皥”引申为“天空”的代称,如明代许自昌的《水浒记·聚义》中“剑锋辉太皥”即用此意象表达对天道的尊崇。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考证具体文献用例,可参考《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典籍中的相关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百虫将军扮装不差上下不整虿发赪霞爨妇大被乏困放瘀发躁拂除负德背义覆餗诡路锢陋孤学坠绪邯郸匍匐汉节鹤轮喝阻会期混交溷杂校订节信急脚信祭幛沮漳累及廉胜领航员龙须草鹿超绿林豪士蹑蹺担簦捏造浓黛女和尚偏论剽劫暴衣亲眼秋搜绕梁之音润槖沙滤饍饮史臣石精爽缪嗣让素瓷诉事危然无如之何无头案羲爱香轮咸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