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矢镞的意思、矢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矢镞的解釋

箭頭。《三國志·蜀志·關羽傳》:“矢鏃有毒,毒入于骨。”《新五代史·唐臣傳·符存審》:“﹝ 存審 ﹞臨終……因出其平生身所中矢鏃百餘而示之曰:‘爾其勉哉!’”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佳兵》:“凡鏃,冶鐵為之(《禹貢》砮石,乃方物,不適用)。北虜制如桃葉鎗尖, 廣 南 黎 人矢鏃如平面鐵鏟,中國則三棱錐象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矢镞是漢語中特指箭的金屬尖端部分,為古代冷兵器重要構件。《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箭镞,箭頭金屬部分”,由镞頭、铤(連接箭杆的尾部)組成。商周時期青銅矢镞多呈三棱形或雙翼形,如殷墟婦好墓出土的青銅镞展現了早期鑄造工藝(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婦好墓》報告)。戰國以後逐漸出現鐵質矢镞,《考工記》載“冶氏為殺矢,刃長寸,铤十之”說明其規格标準。

該詞在文獻中多用于描述軍事裝備,如《漢書·李陵傳》載“陵軍矢镞盡,士持尺刀與戰”。現代考古發現表明,矢镞形制演變體現古代戰争技術發展,如内蒙古出土的匈奴三棱鐵镞具備更強穿透力(《中國北方草原地區青銅至鐵器時代兵器研究》)。在語言學層面,“矢镞”屬于偏正複合詞,“矢”限定“镞”的所屬範疇,符合《古代漢語詞彙學》對兵器類名詞的構詞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

“矢镞”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ǐ zú,具體解釋如下:


本義與結構


曆史用例與文獻引證

  1. 《三國志·蜀志·關羽傳》記載:“矢鏃有毒,毒入于骨”,說明古代戰争中箭頭常淬毒以增強殺傷力()。
  2. 《新五代史》提到名将符存審臨終前展示身上所中百餘枚矢镞,體現其征戰經曆()。
  3. 《天工開物》記載了不同地區矢镞的形制差異,如北方遊牧民族的桃葉形箭頭、南方黎族的扁平鏟形箭頭,以及中原的三棱錐形箭頭()。

材質與演變


綜合釋義

“矢镞”既指物理意義上的箭頭,也承載了古代戰争、工藝、文化的象征意義。其詞義從具體兵器部件延伸至曆史典故和文獻中的常見意象。

如需進一步了解字形演變或考古實物,可參考權威字典(如漢典)及曆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安親貝梵北荒悲纨扇步罡壇材薮讒二蟾宮折桂趁節宸謀弛行愁腸殢酒定型度命惡積禍盈二重唱犯法非道飛羅面鳳鳥氏俯伛鬼狐猶固習轟天荒無人煙歡言疆妖奸旗鼓郊島棘箭近觑眼九隅烤藍窺圃來劫涼鞋賃借簍子捋虎民保于信内哄噴雲吐霧撇抗破壁噗簌簌蜣蜋之轉千裡之志慊意清魂認處柔綠三尺銅上賞少焉十二巫峰女填倉日田園詩條辯香絲遐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