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箭頭。《三國志·蜀志·關羽傳》:“矢鏃有毒,毒入于骨。”《新五代史·唐臣傳·符存審》:“﹝ 存審 ﹞臨終……因出其平生身所中矢鏃百餘而示之曰:‘爾其勉哉!’”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佳兵》:“凡鏃,冶鐵為之(《禹貢》砮石,乃方物,不適用)。北虜制如桃葉鎗尖, 廣 南 黎 人矢鏃如平面鐵鏟,中國則三棱錐象也。”
“矢镞”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ǐ zú,具體解釋如下:
“矢镞”既指物理意義上的箭頭,也承載了古代戰争、工藝、文化的象征意義。其詞義從具體兵器部件延伸至曆史典故和文獻中的常見意象。
如需進一步了解字形演變或考古實物,可參考權威字典(如漢典)及曆史文獻。
矢镞(shǐ zú)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古代文獻中,表示箭矢的末端尖銳的部分。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示”和“镞”。它的讀音是shǐ zú。
矢镞的第一個部首是“示”,表示該字與“示”有關。第二個部首是“镞”,表示該字與“镞”有關。矢镞共有14個筆畫。
矢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它是由将兩個不同字的部首合并而成。矢在漢字中代表箭矢,镞則是一種刀具或箭矢的尖銳部分。在繁體中,矢镞的寫法與簡體一樣。
在古代,矢镞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它的形狀更加古樸,線條更加流暢。然而,它的基本結構和意思與現代寫法相同。
1. 彎弓射矢,矢镞飛舞。
2. 他手握矢镞,準備射擊敵人。
3. 矢镞破空而去,穿透了目标。
組詞:矢镞射(shǐ zú shè)
近義詞:箭矢(jiàn shǐ)
反義詞:箭頭(jiàn tóu)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