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制的大带,为古代官员的服饰。《易·讼》:“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 孔颖达 疏:“鞶带,谓大带也。” 晋 陆云 《吴故丞相陆公诔》:“鞶带翩纷,珍裘阿那。” 唐 杜甫 《狂歌行赠四兄》:“幅巾鞶带不掛身,头脂足垢何曾洗。” 清 黄遵宪 《罢美国留学生感赋》诗:“忽然筵席撤,何异鞶带褫。”
“鞶带”是古代中国服饰文化中的重要物件,其含义可从以下四方面综合解析:
基本定义
鞶带指皮制的大腰带,主要用于束衣,最早为官员服饰的组成部分。其材质为经过加工的皮革(“从革”),属于古代礼仪服饰中的“大带”类别。《说文解字》明确记载:“鞶,大带也”,而《左传》中“或锡之鞶带”更印证了其作为赏赐物的功能。
文化象征
源自《周易·讼卦》的爻辞“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此处鞶带象征君王的赏赐与荣誉,但因“三褫”之语,也暗含荣宠易逝的警示。晋代陆云、唐代杜甫的诗文中,鞶带被用作士大夫阶层的身份标识,如杜甫《狂歌行》中“幅巾鞶带不挂身”即暗喻隐逸状态。
实用功能
除束衣外,鞶带还衍生出两种用途:
形制演变
早期为单纯革带,后逐渐出现装饰性变化。如《康熙字典》记载其“马腹大带”的形态(鞶缨),说明也用于马具。清代黄遵宪诗句“何异鞶带褫”则表明其象征意义在近代仍有延续。
提示:若需了解鞶带在具体历史时期的形制细节,可查阅《后汉书·舆服志》或《新唐书·车服志》等服饰专论。
鞶带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马蹄铁上的绑带或束缚在马蹄上的绳索。传统上用于马匹的束缚和保护。此外,鞶带也可以用来比喻束缚和限制。
鞶带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革(gé)和巳(sì),总共有13个笔画。
鞶带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最早出现在《战国策·吴策五》一书中,但具体的起源和用法在历史文献中并没有详细记录。
鞶带在繁体中文中的写法是韂帶。
在古代,鞶带的字形可能与现代略有不同,因为汉字在演变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变化。然而,在古代文献中关于鞶带写法的记载很少,因此现代的写法和古代的写法可能并无太大差异。
1. 他将鞶带绑在马蹄上,以保护马匹不受伤害。
2. 这个制度就像是一条束缚在人们身上的鞶带,限制了他们的自由。
鞶带可以和其他词汇进行组合,形成新的词语,如:鞶带制造、鞶带束缚等。
鞶带的近义词包括:缰绳、绑带、绳索。
鞶带的反义词可以是:解缚、自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