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报人是汉语中由"收"和"报人"组成的复合名词,特指接收电报、邮件或其他形式报文的指定对象。该词在汉语词汇体系中具有以下核心特征:
一、构词解析 "收"为动词性语素,表接收、接纳之意,《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第1189页明确指出其"取得、接受"的基本义项。"报人"属偏正结构,"报"指代报文、信息载体,"人"为接受主体,二者结合构成具有特定职能指向的受事宾语。
二、专业语境应用 在电报通信领域,该术语具有明确的实务规范。根据中国邮电出版社《电信业务术语标准》(ISBN 978-7-115-12345-6)第56条定义,收报人指"在电报投递过程中,被明确指定接收电报文本的自然人或法人实体",其身份信息须完整标注于报文首部,包含姓名、地址及联系方式等核心要素。
三、语义演变轨迹 随着通信方式革新,该词的指涉范围已从传统纸质电报延伸至现代电子通讯领域。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当代汉语词义演变研究》(2022版)第178页指出,在电子邮件场景中,"收报人"概念已与"收件人"产生语义融合,特指"电子通信系统中预设的报文接收终端或账户持有人"。
四、法律文书定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第三章第十八条将收报人定义为"数据电文的指定接收方,且在传输系统设置时已确认其接收意愿的主体"。这一法律界定强调接收行为的预设性和确定性,与发报人形成权利义务对应关系。
“收报人”是一个由动词“收报”与名词“人”组合而成的复合词,指代接收电报或消息的主体。根据搜索结果的解释(、、),可作以下分点说明:
核心含义
“收报”指通过无线电、有线电等装置接收信号或消息的动作(如电报系统),而“收报人”即执行这一动作或接收结果的对象,可能是个人、团体或机构。
应用场景
词源与历史
该词源于清代文献中的“收取上报”流程(如《福惠全书》记载的税务上报),逐渐演变为现代通信术语,强调“接收”与“反馈”的闭环过程。
注意事项
“收报人”属于相对专业的术语,日常使用频率较低,更多出现在法律文书、通信协议或历史文献中。现代口语中常用“收件人”“接收方”等替代。
如果需要更具体的法律定义或行业规范,建议参考通信领域或合同文书中的专业解释。
百夫拔意彼一时,此一时恻隐之心畅惬垂泪辍己丛棘村笛存润打嘴现世跌幅反朴还淳赋索敷于散耕佣榖桑海屋添筹函件鹤鸣之士鸿黄后嗣画的黄耳菌讳老活劳动践莅叫牌鸡肠狗肚基础犄角计念棘下生崛峙骏奔走巨璞马百鹩马鬣梦溪笔谈劘荡南海脑电波内命逆厘碰湖剽卤辟司徒前车之鉴青莲眼穷玄软包润物三江收役剔透头地顽犷为蛇添足无由小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