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黄帝 。《文选·干宝〈晋纪·论晋武帝革命〉》:“ 鸿黄 世及,以一民也。” 李善 注:“《左氏传》 史克 曰:‘昔 帝鸿氏 有不材子。’ 杜预 曰:‘ 帝鸿 , 黄帝 也。’”一说 鸿 ,指 帝鸿氏 ; 黄 ,指 黄帝 。 帝鸿氏 为继 黄帝 者。参阅 宋 罗泌 《路史·后纪六·帝鸿氏》。
“鸿黄”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考据的词汇,其含义主要依据古代文献存在两种解释:
1. 单一指代黄帝
根据《文选·干宝〈晋纪·论晋武帝革命〉》中的记载,“鸿黄世及,以一民也”,李善在注释中引用杜预观点,明确将“帝鸿”等同于黄帝。这种解释认为“鸿黄”是黄帝的别称,属于古人对同一人物的不同命名方式。
2. 分指帝鸿氏与黄帝
另一种说法出自宋代罗泌的《路史》,认为“鸿”指帝鸿氏(即少昊),而“黄”指黄帝,且帝鸿氏是继承黄帝地位的统治者。这种解读将两者视为前后相继的两位上古帝王,反映了古代世袭制度的观念。
补充说明
该词在现代使用较少,主要见于古籍研究领域。需注意不同文献对“帝鸿氏”的界定存在分歧,部分学者认为帝鸿氏可能是黄帝部族的分支或别称,而非独立个体。建议结合《左传》《路史》等原始文献进一步考据。
《鸿黄》这个词可以指代古代帝王的威严和尊贵,也可以形容事业或事物的壮丽和辉煌。它蕴含了至高无上、浩大磅礴的意义。
《鸿黄》这个词的部首是鸟(鸟部),拆分成鸟+黄两个部分。其中,鸟部部首对应的拼音是“niǎo”,黄对应的拼音是“huáng”。
根据部首和笔画的拆分,鸟部对应的笔画数是2,黄对应的笔画数是11,因此《鸿黄》总共有13个笔画。
《鸿黄》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鸿雁之什》中的《鸿雁》一诗中:“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归,百两御宇。”文中的“鸿雁”后来演变成了“鸿黄”,成为了帝王的象征和威严的代名词。
繁体字“鴻黃”保留了《鸿黄》的原始形态,并在一些地区或特定场合中使用,如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等。
古时候《鸿黄》的写法较为简化,以篆书及金文为主要形式。这些古代字形更加象形,线条直观简洁。然而,现代常用的汉字写法在演化过程中逐渐进行了规范化、标准化,形成了我们现今所见的字形。
1. 他的事业发展迅猛,已经取得了鸿黄的成就。
2. 这座城市迎来了鸿黄时代,经济腾飞,人民生活富裕。
组词示例:鸿鹄、黄昏、鸿运、黄金、鸿门、黄河。
近义词有:盛大、浩大、辉煌、壮丽。
反义词有:低微、黯淡、平凡。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