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劝谏。《后汉书·崔琦传》:“ 管仲 相 齐 ,乐闻讥諫之言; 萧何 佐 汉 ,乃设书过之吏。”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怨怒》:“当今天下,有讥諫之士,咸皆不减於先侍郎矣。然失在於倨,闕在於怒。”
“讥谏”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讥谏(拼音:jī jiàn)指通过带有讽刺或委婉的方式规劝他人(多用于臣子对君主、下级对上级),目的是使其改正错误。这个词融合了“讥”的讽刺意味与“谏”的劝诫性质,属于古代政治文化中常见的进谏方式。
该词在现代使用较少,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研究中。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谏言制度,可参考《唐摭言》《后汉书》等典籍。
《讥谏》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批评和责备他人的不当行为或错误观点。
《讥谏》的第一个字“讥”是以“言”作为部首,表示与语言相关的事物;第二个字“谏”是以“讠”作为部首,表示与劝告、告诫相关的事物。
整个词语共有14画。
《讥谏》起源于古代中国,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大宗伯》:“则以功慎事,讥谏有己。”意指在治理国家时,应当谨慎行事,并接受批评和责备。
《讥谏》的繁体为「譏諫」。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讥」字上方有两个点,形状稍有不同;「谏」字中间的「诣」字部分曾写作「言」字。
1. 他勇于讥谏,对不公正的事情从不妥协。
2. 她的讥谏让他感到羞愧和后悔。
3. 在古代,讥谏往往被当作是封建统治者的忠告。
讥讽、谏诤、讥笑、袒谏
指责、批评、斥责、责备
赞扬、褒奖、表扬、夸赞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