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名不虚得的意思、名不虚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名不虚得的解释

谓盛名非凭空取得。 唐 孟棨 《本事诗·高逸》:“﹝ 杜牧 ﹞问 李 云:‘闻有 紫云 者,孰是?’ 李 指示之。 杜 凝睇良久,曰:‘名不虚得,宜以见惠。’”《资治通鉴·晋海西公太和四年》:“ 评 曰:‘ 秦主 何如人?’﹝ 琛 ﹞曰:‘明而善断。’问 王猛 ,曰:‘名不虚得。’”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四》:“ 倩孃 端妍絶伦, 紫云 名不虚得。”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名不虚得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míng bù xū dé,其基本含义指某人或某物的名声与实际水平完全相符,盛名并非凭空而来。

详细解释:

  1. 词义解析
    由“名”(名声)、“不”(否定)、“虚”(虚假)、“得”(获得)四字组成,强调名声的获得基于真实能力或价值,而非虚夸。例如唐代杜牧曾评价歌妓紫云:“名不虚得,宜以见惠”,即认可其才貌与传闻一致。

  2. 出处与典故
    最早见于唐代孟綮《本事诗·高逸》,后《资治通鉴》等古籍亦有引用。明代谢肇淛《五杂俎》中亦用此词描述人物,如“倩娘端妍绝伦,紫云名不虚得”。

  3. 用法与近义词

    • 语法:多作谓语或定语,如“他的才华名不虚得”。
    • 感情色彩:褒义词,常用于赞誉人或事物名副其实。
    • 近义词:名实相符、名副其实;反义词:名不副实。

示例: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典》《五杂俎》等文献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名不虚得

《名不虚得》是一个成语,表示某人或某事物名字的称号非常确实地反映了其真实的才能、品质或价值。这个成语主要用于形容某人或某物的称谓十分贴切、不虚假。

拆分部首和笔画

《名不虚得》这个成语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口”和“身”,拆分笔画为11画。

来源

《名不虚得》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明代文学家萧应秋的《四声序铺》中,意为名字不虚假,反映了当时有人以名字的称号来评价别人。

繁体

《名不虛得》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时候《名不虚得》这个成语的汉字写法并无特殊差异,与现代写法一致。

例句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演员,他的名字可谓是名不虚得。

组词

实至名归、得名于心、名正言顺、名副其实、心口如一

近义词

名符其实、名副其实、名至实归

反义词

名不副实、名过其实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