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信的意思、使信的详细解释
使信的解释
使者。《太平广记》卷四一八引《梁四公记·震泽洞》:“﹝公曰﹞若遣使信,可得宝珠。帝闻大嘉,乃詔:有能使者厚赏之。”
词语分解
- 使的解释 使 ǐ 用:使用。使劲。使役。使力。使钱。 派,差谴:使唤。使命。使女。 让,令,叫:迫使。 假若:假使。即使。 奉命办事的人:使者。大使。公使。使馆。 笔画数:; 部首:亻; 笔顺编号:
- 信的解释 信 ì 诚实,不欺骗:信用。信守。信物。信货。信誓旦旦。 不怀疑,认为可靠:信任。信托。信心。信念。 崇奉:信仰。信徒。 消息:信息。杳无音信。 函件:信件。信笺。信鸽。信访。 随便,放任:信手(随手
专业解析
"使信"作为汉语复合词,其语义结构可从构词法和历时用法两个维度解析:
一、核心语义解析
"使"表致使义项时,构成兼语式结构,《汉语大词典》指出其核心含义为"使令他人产生信任感"。该用法常见于古代外交文书,如《左传》载"使信于众"强调取信于民的政治策略。
二、历时语义演变
- 先秦时期作动词短语使用,指"派遣使者传递信息",《说文解字注》释"信"为"诚也",强调信息传递的真实性
- 汉代发展出使动用法,如《史记》"使信于诸侯"含双重语义:既指派出信使,又含建立信任关系的政治意图
- 现代汉语中多保留"使人信服"的抽象用法,《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其归入使令类动词,强调通过言行建立信任关系的过程
三、语用特征
在当代语境中常用于正式文书与学术论述,具有三个语体特征:
- 施事主体隐含权威性(如政府、专家等)
- 受事对象需具可说服性
- 动作过程强调逻辑论证的完整性
主要参考文献:
-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动词条目
- 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历史语料库
- 汉典(www.zdic.net)字形演变考释
网络扩展解释
“使信”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使者,常见于文献记载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使信”指代被派遣传递信息或执行任务的人,即现代语境中的“使者”或“信使”。该词由“使”(派遣)和“信”(传递信息的人)组合而成,强调派遣行为与信息传递的双重功能。
二、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太平广记》卷四一八引《梁四公记·震泽洞》的记载:“若遣使信,可得宝珠。帝闻大嘉,乃诏:有能使者厚赏之。”。此处的“使信”指皇帝派遣寻找宝珠的使者。
三、用法与语境
- 古代用法:多用于描述官方派遣的正式使者,如外交、寻物等场景。
- 现代适用性: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仅在研究古籍或历史题材创作时可能出现。
四、拓展补充
- “信”的单独含义:在古汉语中,“信”除指代信使外,亦有“诚实”(如《说文解字》解释“信,诚也”)、“消息”(如“音信”)等含义。
- 近义词:使者、信使、差使。
建议需要深入理解该词时,可查阅《太平广记》原文或《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
白头如新剥猪猡薄刑长年刺竹笋倒书灯轮點歌低趄低音鼕鼓兜揽端方鹅笼书生方相繁伙烦搅废堕分诣稿约规方顾忌固有振动解角金豆荆魏儆省睏觉狼飡虎咽联篇累牍利权猫蹲秘轨名花民冢谟言拿云攫石能否殴斗泮汗袢溽匹妇沟渠琦辞亲本凄凄啓衅让牍沈浑伸卷说然鉥心刿目锁钮探春条胁痌心疾首兔纤温润而泽文声先轨小名[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