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诫的意思、武诫的详细解释
武诫的解释
犹武备。《逸周书·程典》:“协其三族,固其四援,明其伍候,习其武诫。依其山川,通其舟车,利其守务。” 孔晁 注:“脩文教,诫武备,圣王之事。”
词语分解
- 武的解释 武 ǔ 关于军事或技击的,与“文”相对:武装。武器。武警。武林。武坛。武生。武旦。武丑。武净。武举。 勇猛,猛烈:英武。威武。武断。武士。武夫。 半步,泛指脚步:步武。踵武。行(妌 )不数武。 姓。
- 诫的解释 诫 (誡) è 警告,劝人警惕:告诫。 文告。 文体名:诫敕。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武诫”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内容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拼音:wǔ jiè(注音:ㄨˇ ㄐㄧㄝˋ)。
- 释义:指“武备”,即军事防备或战备措施。该词强调通过军事准备来维护国家安全,同时隐含“以文教为基础,以武备为保障”的思想。
2.字义拆解
- 武:本义与军事、勇猛相关,如《说文解字》释为“止戈为武”,引申为武力、军事。
- 诫:意为告诫、警示,此处指对武备的重视和规范。
3.出处与典籍引用
- 原始出处:出自《逸周书·程典》,原文为:“协其三族,固其四援,明其伍候,习其武诫。依其山川,通其舟车,利其守务。”。
- 注释:孔晁(汉代学者)注解称:“脩文教,诫武备,圣王之事”,即强调文治与武备并重的治国理念。
4.用法与示例
- 古代语境:多用于描述国家或统治者对军事防御的规划,如“习其武诫”指训练军事防备能力。
- 现代延伸:可用于讨论古代军事思想或治国策略,例如:“周代注重武诫,体现了文武并重的治国智慧。”。
5.相关思想
该词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武之道”的平衡观,即文教(礼乐制度)与武备(军事力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如需进一步了解典籍原文或不同注释版本,可参考《逸周书》及相关研究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武诫的意思
武诫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武器的提醒或戒备。
拆分部首和笔画
武诫的部首是歹,总共有12个笔画。
来源
武诫源自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虚室生白,白生介,介生武,武生诫。”这句话描述了一种军事戒备的情况,其中的“武”指的是军事武器,而“诫”则是指提醒或警告。
繁体
武诫的繁体字为「武誡」。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时候汉字写法有很多变化,但在不同版本的《康熙字典》中,武诫的写法都比较一致。
例句
1. 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他时刻保持着对周围环境的武诫。
2. 领导的一句武诫让我们深感责任重大。
组词
武诫可以组成以下词语:
1. 武装:指用武器进行防御或进攻。
2. 武力:指以武器进行施加或执行力量。
近义词
与武诫意思相近或相似的词语有:
1. 武备:指军事装备和准备。
2. 警戒:指警惕并提醒注意安全。
反义词
与武诫意思相反的词语是:
安心:指没有担心或恐惧,心情安定。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