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慙顏”。1.愧色;面有愧色。 南朝 齐 王融 《秋胡行》之七:“彼美復来仪,慙颜变欣瞩。” 唐 裴铏 《传奇·孙恪》:“ 恪 既被责,惭颜惕虑。” 明 李东阳 《屠兵来》诗:“死兵易,立孤难,九原下报无惭颜。”
(2).指被人羞辱的脸皮。《类说》卷二一引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惭颜厚如甲》:“进士 杨光远 干索权豪无厌,或遭挞,略无改悔。时人云: 杨光远 慙颜厚如十重铁甲。”
“惭颜”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cán yán,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愧色或面有愧色
指因内心羞愧而显露在脸上的表情。例如:南朝齐诗人王融在《秋胡行》中写道:“彼美復来仪,慙颜变欣瞩”,描述因羞愧而神色变化。
被羞辱的脸皮
引申为因受辱而感到难堪的状态。如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提到进士杨光远“惭颜厚如十重铁甲”,讽刺其厚颜无耻。
“惭颜”不仅描述表情,更体现道德层面的自省,常见于古典文学,现代使用频率较低,但仍有特定语境下的表现力。
惭颜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因为自己的过错或不足而感到羞愧和惭愧。
惭颜的拆分部首是心和页,总共有14个笔画。
《惭颜》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荡》中:“二三其德,惭愧恐惧。”后来逐渐成为汉语中表示懊悔、羞愧的常用词语。
惭颜的繁体字是「慚顏」。
古代汉字写作「慙顏」,具体写法稍有变化。
他因为自己的无能而深感惭颜。
惭愧、羞愧、愧疚、自责、懊悔。
羞愧、愧疚、惭愧。
骄傲、得意、自豪。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