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笞打小腿。《魏书·刑罚志》:“其捶用荆,平其节。讯囚者,其本大三分,杖背者二分,挞脛者一分。拷悉依令,皆从於轻简也。”
“挞胫”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指古代刑罚中的笞打小腿,属于一种较轻的体罚形式。该词多见于历史文献,尤其在描述刑讯或惩戒时使用。
据《魏书·刑罚志》记载:“其捶用荆,平其节。讯囚者,其本大三分,杖背者二分,挞胫者一分。”
此句说明,古代刑具(荆条)的粗细根据击打部位调整,笞打小腿时仅用最细的一分,表明“挞胫”在刑罚体系中相对轻缓。
部分词典将其引申为“自相残杀”的比喻义(如“用筐子打腿”),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历史文献,可能为后世误传。
“挞胫”本义明确指向古代笞打小腿的刑罚,需结合具体历史语境理解。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魏书》等典籍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典、沪江词典)。
《挞胫》是一个中文词语,意为“用鞭子打腿”。这个词可以拆分为“挞”和“胫”两个部分。
根据《康熙字典》,《挞胫》的拆分部首为手(扌)和月(肉),分别位于“挞”和“胫”的左侧。其中,“挞”的笔画数为8,而“胫”的笔画数为9。
《挞胫》一词源自汉朝的古籍《说文解字》,并在明代被徐渭先生所辑录为《康熙字典》中的字条。在繁体字中,该词的书写形式为「撻胫」。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以《挞胫》为例,在西汉时期,其写法为「挞胫」。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书写形式发生了变化。
1. 他因为顽劣的行为被挞胫了几下。
2. 在古代,这种虐待被使用挞胫的方式来执行。
3. 这位教育家主张用道德教育,而不是挞胫来惩罚学生。
组词:打胫、挞打、胫骨、鞭打。
近义词:鞭打、抽打、鞭笞。
反义词:奖励、表扬、褒奖。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