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甆鐺”。加热食物的瓷制器皿。 明 许潮 《武陵春》:“你与我濯甆鐺,烹紫芝,折松柴,煮白石。”
关于“瓷铛”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瓷铛”指一种用于加热食物的瓷制器皿,属于古代炊具。其名称中的“瓷”表明材质为陶瓷,“铛”则指代带柄的锅或平底容器()。
明代戏曲家许潮在《武陵春》中提及:“你与我濯甆鐺,烹紫芝,折松柴,煮白石”,描述了用瓷铛烹煮食物的场景,侧面反映其在古代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现代语境中,“瓷铛”一词已不常用,多作为古汉语或文献研究词汇。其功能类似现代砂锅,但材质更接近瓷器()。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组词用法,可参考沪江在线词典、爱站小工具等来源()。
《瓷铛》是一个成语,指的是用瓷器制作的锅炉炊具。它的意思是形容事物质量好,坚固耐用。
《瓷铛》这个词的部首分别是“瓜”和“金”,它的拼音是“gū、jīn”。
根据《康熙字典》,《瓷铛》的总笔画数为27。
《瓷铛》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
《瓷铛》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瓷鐺」。
在古代,汉字《瓷铛》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据古籍中的记载,古人有时使用“瓷鼎”、“瓷锅”等来表示瓷质的炉具。
这个瓷铛质量很好,使用了很多年都没有出现问题。
瓷器、铛声、铛铛作响
坚固、耐用、结实
脆弱、易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