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矜疑的意思、矜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矜疑的解释

[case deserves sympathy but crime is suspicious] 旧司法术语,意为其情可怜,其罪可疑

秋审入矜疑。——清· 方苞《狱中杂记》

以矜疑减等。

详细解释

谓罪犯可悯,案情可疑。《明史·李已传》:“朝审时,重囚情可矜疑者,咸得末减。” 清 方苞 《两朝圣恩恭纪》:“ 苞 伏念狱辞奏当甚严,而圣祖矜疑,免诛殛,又免放流。” 清 沉钦圻 《生祠》诗:“某公居官日,断狱无矜疑。”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矜疑”是中国古代司法术语,主要用于案件审理中对罪犯的怜悯与案情存疑的综合考量。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析

  1. 基本含义
    “矜”指怜悯、同情,“疑”指案情存在疑问或证据不足。合称表示“其情可怜,其罪可疑”,即罪犯处境值得同情,但犯罪事实存疑。

  2. 结构分析

    • 矜:包含“怜悯”“慎重”之意,如《明史》中“情可矜疑”即强调对罪犯的体恤。
    • 疑:指案件存在疑点,需谨慎处理,避免冤案。

二、历史用例与司法作用

  1. 司法实践
    明清时期,官员在“秋审”(死刑复核)中会将“矜疑”类案件上报,罪犯可能因此减刑或免死。例如清代方苞《狱中杂记》记载:“以矜疑减等”,说明该术语直接影响判决结果。

  2. 文献记载

    • 《明史·李已传》提到“重囚情可矜疑者,咸得末减”,表明此类案件可从轻发落。
    • 清代沈钦圻诗作《生祠》中“断狱无矜疑”,则反讽某些官员缺乏同理心。

三、总结

“矜疑”体现了古代司法对人性的考量与审慎态度,通过结合案情疑点与罪犯处境,平衡法律严苛性与社会伦理。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可参考《狱中杂记》等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矜疑

矜疑是一个常用的汉字词语,具有多种含义。拆分部首为矢和疒,总计8个笔画。该词来源于古文字形,是一个久远的汉字。

矜疑的繁体字为矜疑,繁体字形态保留了原始的古汉字形。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矜的下方是“心”,意味着内心的怀疑和疑虑;疑的下方是一个“疒”,表示疑虑和疾病。

以下是一些使用矜疑的例句:

  1. 他对别人的说辞始终保持矜疑的态度。
  2. 她对新闻报道总是抱有矜疑的态度。
  3. 在当代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矜疑心理。

矜疑可以组成一些相关的词语,如:

与矜疑意思相近的词语有:

与矜疑意思相反的词语有: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