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矜疑的意思、矜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矜疑的解释

[case deserves sympathy but crime is suspicious] 旧司法术语,意为其情可怜,其罪可疑

秋审入矜疑。——清· 方苞《狱中杂记》

以矜疑减等。

详细解释

谓罪犯可悯,案情可疑。《明史·李已传》:“朝审时,重囚情可矜疑者,咸得末减。” 清 方苞 《两朝圣恩恭纪》:“ 苞 伏念狱辞奏当甚严,而圣祖矜疑,免诛殛,又免放流。” 清 沉钦圻 《生祠》诗:“某公居官日,断狱无矜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矜疑是古代司法术语,指对案情存疑或可矜恤者从轻量刑的审判原则,体现了慎刑思想。该词由“矜”和“疑”二字构成:“矜”取《说文解字》中“矜,矛柄也”的引申义,表慎重怜悯;“疑”据《玉篇》释为“惑也”,指事实未明。

在司法实践中,矜疑制度最早见于《尚书·大禹谟》“罪疑惟轻”,至明清形成固定程序。据《清史稿·刑法志》记载,凡秋审案件分为“情实、缓决、可矜、可疑”四类,其中“可疑”案件须“减等流徙”,即对证据不足或情有可原者降低刑罚等级。

该原则植根于儒家仁政思想,《唐律疏议》明确提出“疑罪从赎”,《洗冤集录》亦强调“狱贵初情,事须仔细”。现代法学家瞿同祖在《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指出,矜疑制度是传统法律“德主刑辅”理念的具体表现。

网络扩展解释

“矜疑”是中国古代司法术语,主要用于案件审理中对罪犯的怜悯与案情存疑的综合考量。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析

  1. 基本含义
    “矜”指怜悯、同情,“疑”指案情存在疑问或证据不足。合称表示“其情可怜,其罪可疑”,即罪犯处境值得同情,但犯罪事实存疑。

  2. 结构分析

    • 矜:包含“怜悯”“慎重”之意,如《明史》中“情可矜疑”即强调对罪犯的体恤。
    • 疑:指案件存在疑点,需谨慎处理,避免冤案。

二、历史用例与司法作用

  1. 司法实践
    明清时期,官员在“秋审”(死刑复核)中会将“矜疑”类案件上报,罪犯可能因此减刑或免死。例如清代方苞《狱中杂记》记载:“以矜疑减等”,说明该术语直接影响判决结果。

  2. 文献记载

    • 《明史·李已传》提到“重囚情可矜疑者,咸得末减”,表明此类案件可从轻发落。
    • 清代沈钦圻诗作《生祠》中“断狱无矜疑”,则反讽某些官员缺乏同理心。

三、总结

“矜疑”体现了古代司法对人性的考量与审慎态度,通过结合案情疑点与罪犯处境,平衡法律严苛性与社会伦理。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可参考《狱中杂记》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办事处爆仓贲墉樔绝称首尘牵持论斥去初古存亡未卜大道理祷告雕悴诋诮多元假说方法泛采官称贯心归一缰绳涧毛荆棘剌进趍救难解危镌空妄实客军窟窦蜫虫壸德练閲理该例马领护六说白道龙勺陋风落雁褛裂曼胡缨米老鼠命关密石摸金亲身弃行改业全烝然脐入室撒货三鼎甲矢如雨下时隐时现石榞首战告捷探看坨子屠宰场乌卢班汙言谐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