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捐例的意思、捐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捐例的解释

清 代朝廷纳资捐官的规例。分暂行事例及现行常例两种。 清 薛福成 《上曾侯相书》:“今之由捐例进者,推其本意,不过以官为市而已。”《清史稿·选举志七》:“捐例不外拯荒、河工、军需三者,曰暂行事例,期满或事竣即停,而现行事例则否……大抵贡监、衔封、加级、纪録无关銓政者,属现行事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捐例是清代政府为筹措财政经费而设立的捐纳制度实施细则,指通过缴纳钱粮获取官职或功名资格的具体条例。该制度起源于秦汉时期的“纳粟拜爵”,至清代形成系统化的捐例体系。

根据《清史稿·选举志》记载,捐例分为“常例”与“暂例”两类:常例为固定捐纳项目,包括捐监生、捐虚衔等;暂例则因战争、灾荒等临时开设,允许捐实官职位。《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条时特别注明,捐例在乾隆朝后逐渐泛滥,导致“候补官员壅滞”,成为晚清吏治腐败的重要诱因。

文献显示,捐例文书需经户部核准后刊发《捐纳则例》,明确规定各级官职定价及折算标准。如道光年间《豫工事例》载明,捐道台衔需缴纳白银13120两,知府衔10640两,且允许分期付款。这一制度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废止,但实际延续至清朝灭亡。

网络扩展解释

“捐例”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的词汇,其含义需结合不同来源综合解释:

一、基本定义

“捐例”主要指清代朝廷纳资捐官的规例,即通过缴纳钱财获取官职的制度。该制度分为两类():

  1. 暂行事例:因特定事件(如赈灾、河工、军需)临时开放,事毕即停。
  2. 现行常例:长期有效的常规捐官制度,涵盖贡监、衔封等非核心官职。

二、历史背景与功能

三、词源解析

四、其他解释

部分词典(如)将其解释为成语,表示“以自身为榜样慷慨捐赠”,但此用法在历史文献中较少见,可能与现代引申义或误用有关。建议优先采用清代捐官制度的核心定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清史稿·选举志》或薛福成《上曾侯相书》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扁榜比物此志朝伦赤箭痴雨垂针麤衰鼎角独立国泛海丰上锐下讽兴归马放牛过路财神豪马宏阔讧乱活命虎头剿抚角鹰瘠己肥人金源九千岁宽贳苦中作乐腊八粥脸黄肌瘦林虞目牛无全鹏翥朴懦起抃磬口曲学多辨上切赏奇析疑尚虚中馈山金删要砂型设机伸要霜歌贪图天庾体子通禁同情心脱氧碨抰五日子武勇象传详典相戹小蓟小平钱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