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十里洋场的意思、十里洋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十里洋场的解释

(1).旧时 上海 的租界区域因外国人较多,洋货充斥,或称十里洋场;后因以借指旧 上海 市区。多含贬义。 哀梨老人 《同光梨园记略》:“ 沪 北十里洋 场 ,中外巨商,薈萃於此。” 曹靖华 《飞花集·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五四’风暴中,作为一个北方省城的中学生,到 上海 参加第一次全国学生代表会议。这宛如一枚刚出土的土豆,猛然落入金光耀目的十里洋场。” 柯灵 《<阿英散文选>序》:“他在1927年的大风暴中,踏上经过‘四·一二’血洗的 上海 ,一直战斗到十里洋场完全沦入 日本 侵略军的铁蹄之下,才撤退到 苏北 抗日根据地去。”

(2).泛指繁荣的市场。 朱光潜 《艺文杂谈·谈读书》:“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十里洋场"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代近代中国(尤指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上半叶)受外国势力影响、洋人聚集且西化风貌显著的繁华都市区域,尤其特指旧上海的租界地带。以下从词典释义、历史渊源、语义演变及现代用法进行分述:


一、词典释义与核心含义

  1. 字面解析:

    "十里"为虚指,形容范围广阔;"洋场"指外国人("洋人")活动频繁、西洋文化盛行的场所。

  2. 权威定义:

    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该词专指"旧时洋人聚集的都市繁华区",以上海租界为典型代表,凸显殖民时期西方经济文化输入的集中地 。


二、历史背景与地域特指

  1. 上海租界的形成:

    1843年上海开埠后,英、法、美等国相继设立租界,形成外滩为中心、辐射南京路等地的西式街区,汇集银行、商行、舞厅等,被称为"十里洋场" 。

  2. 文化符号意义:

    该词浓缩了近代上海"中西交汇"的独特风貌,既是殖民历史的见证,亦成为摩登都市和商业繁华的代名词(《上海通志》卷四十) 。


三、语义延伸与现代用法

  1. 引申义:

    现可用于泛指任何国际化、商业繁荣且具异国风情的都市区域,如"昔日的十里洋场,今日的金融中心"。

  2. 情感色彩:

    原词隐含对殖民历史的复杂态度(如屈辱与开放并存),当代使用多侧重怀旧或强调都市魅力(例:文学、影视作品中的"老上海风情")。


四、权威参考来源

  1. 词典依据: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页。

  2. 历史文献:

    《上海通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租界沿革章节(在线版: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官网)。

  3. 学术研究:

    熊月之《异质文化交织下的上海生活》,载《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解析租界文化影响 。


参见:

(注:因知识库限制,部分链接未直接提供,可依来源名称检索权威机构官网获取。)

网络扩展解释

“十里洋场”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演变:

1. 词源与起源

2. 词义演变

3. 历史争议

4. 文化意义


参考来源:综合多个权威资料,建议通过[中新网]()或[《上海辞典》]()了解更详细的历史脉络。

别人正在浏览...

谤讦半拉子冰玉驳复嘈喝常棣碑昌茂簇酒大干快上单眼大钟端渐放步風幹福报负筭干犯管领红烫烫虎骨悔读南华尖刀简较贱业接翅稽合几研渴雨捆心廉介潦污鬣鬁鸾幰鹿车卢行者楣栋南宪凝凝盘石宗皮树中怯候铨擢觑付人所共知乳腐如履薄冰孺慕桑叶神仙尉食生说大话使小钱睟表土铛颓惫土团危难五綦现房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