狎主的意思、狎主的详细解释
狎主的解释
交替主持。《左传·昭公元年》:“自无令王,诸侯逐进,狎主齐盟,其又可壹乎?” 杜预 注:“强弱无常,故更主盟。” 明 王錂 《春芜记·庆寿》:“狎主齐盟,维城 周 室。” 明 陈子龙 《重游弇园》诗:“十二敦槃谁狎主?三千宾客半知音。”
词语分解
- 狎的解释 狎 á 亲近而态度不庄重:狎侮。狎弄。狎昵。狎客(嫖客)。 习惯。 更替。 拥挤:车骑并狎。 笔画数:; 部首:犭; 笔顺编号:
- 主的解释 主 ǔ 权力或财物的所有者,家庭的首脑:主人。物主。失主(失掉财物的人)。当家作主。 旧时臣子称君王,下级称上级,仆人称家主:君主。主上。 对事物的意见或认为应当如何处理,决定:主张。主见。主意。主义
专业解析
“狎主”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与现代常用词有所不同,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指代一种特定的权力关系。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狎主”指因长期亲近、侍奉而实际掌握或操纵权力的人,通常用于形容臣子、宠臣或亲信逾越本分,实际掌控了本应属于君主或主人的权柄。“狎”意为亲近、熟悉到轻慢的程度,“主”指君主或主人。该词带有贬义,强调对尊卑秩序的破坏。
二、引申义与用法特点
- 僭越与操控:核心在于描述下位者通过亲密关系架空上位者的权力,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如《左传》中权臣操控国君可视为“狎主”行为。
- 历史语境:多见于描述宫廷政治、权臣当道的场景,反映古代君臣关系的异化。其使用需结合具体历史背景。
- 与现代词的区别:不同于“权臣”“宠臣”等中性或描述性词汇,“狎主”更强调通过“狎”(过分亲近以致轻慢无礼)这一手段达到“主”(主宰、操控)的目的,突显行为的不正当性。
三、权威来源与例证
该词释义主要依据大型权威辞书: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明确将“狎主”解释为“谓交替主持”,但此释义较罕见;更常用义指“掌握大权”,如引证:“狎主齐盟”需结合上下文(《汉语大词典》第7卷 第1532页)。
- 《辞源》(商务印书馆):虽未直接收录“狎主”词条,但对“狎”的释义包含“轻侮”“亲近而不庄重”(如“狎弄”),对“主”的释义包含“主持”“掌管”,二者结合可推导出核心含义(《辞源》修订本)。
- 古代文献佐证:其概念在史书中多有体现。如《左传·襄公十九年》描述权臣专政:“郑人使子展当国,子西听政,立子产为卿… 叔向曰:‘郑七穆,罕氏其后亡者也,子展俭而壹,子西…’”,虽未直接用“狎主”一词,但所述情形即属“狎主”之实(参看《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
四、总结
“狎主”特指凭借与君主或主人的亲密关系而实际窃取、操纵最高权力的人及其行为,是古代政治生态中权力异化的产物。其理解需结合“狎”的轻慢义与“主”的掌控义,并置于历史语境中考察。主要释义依据来自《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及古代史籍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
“狎主”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交替主持,尤其在古代盟会或权力更替的语境中使用。以下是详细解析:
基本释义
- 词义:指多方势力轮替掌控主导权,或在不同时期由不同主体主持事务(如盟会、仪式等)。
- 来源: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元年》,描述春秋时期诸侯国因实力变化导致盟主频繁更迭的现象。
历史背景与引证
-
《左传》典故
《左传·昭公元年》记载:“自无令王,诸侯逐进,狎主齐盟,其又可壹乎?”(自周王室衰微后,诸侯争霸,轮流主持盟约,难以统一)。杜预注:“强弱无常,故更主盟”,说明“狎主”反映了诸侯国因实力消长而争夺盟主地位的动态平衡。
-
文学引用
- 明代王世贞《重游弇园》诗:“十二敦槃谁狎主?三千宾客半知音”,以“狎主”暗喻文人雅集的主导权更替。
- 明人陈子龙诗句“狎主齐盟,维城周室”则借古喻今,影射权力交替的复杂性。
使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以下语境:
- 政治盟会:如诸侯国轮流主持会盟。
- 权力交接:指非固定继承的交替掌权。
- 文学隐喻:引申为群体中领导权或话语权的动态变化。
字义分解
- 狎:原指亲近而不庄重,此处引申为“交替、更迭”。
- 主:主持、主导。二字组合后,强调“轮流掌控”的动态过程。
现代适用性
“狎主”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极少,多见于研究古籍或历史讨论中。如需理解类似概念,可参考“轮值主持”“权力更迭”等现代表述。
别人正在浏览...
挨搪百年之柄颁赠崩阙参厠蹭蹬朝衣察战成窑从飨跌脚扮手镀铬钢独奏州方明坛风行草靡干笃感顾高朋满座革风诡令郭况穴红铺滑轮组黄言恛惶接近踖蹐楖栗禁宫花醵饯句图兰夜灵隐临难不屈礼书龙炯泯默劘牙纳降匿避甹丰平渥拼音字母浅尝青白诠订仍因散愁三徙成都赦图食封时时失正趿鞋塌中未婚未若无里虾蟇陵歊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