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说话,开口。 唐 刘知几 《史通·浮词》:“是以伊、惟、夫、盖、发语之端也。焉、哉、矣、兮,断句之助也。”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秘书省书繁露后》:“ 仲舒 曰:‘鶩非鳬,鳬非鶩,愚以为不可。’又曰:‘以赤统者幘尚赤,诸如此类,亦皆附物著理,无凭虚发语者,然后益自信余所正定不谬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玉壶遐览四》:“ 修羊公 , 魏 人……后以道闻於上, 汉景帝 礼之,使止王邸中。数岁,道不可得,有詔问公何日发语,未几牀上化为白石羊。”
(2).犹责怪。《警世通言·乔彦杰一妾破家》:“却説 乔俊 合当穷苦,在 东京 沉瑞莲 家,全然不知家中之事。住了两年,财本使得一空,被虔婆常常发语道:‘我女儿恋住了你,又不能接客,怎的是了?’”
发语在汉语中主要有两层含义,需结合古代汉语和现代用法分别阐释:
指文言文句首使用的发语词(又称“发端词”),本身无实义,主要起引出话题、强调语气或衔接语句的作用。
典型例词:
此类虚词标志句子开端,是古汉语语法的重要特征。
指开口说话、发表言论的行为,强调言语的起始动作。
用法示例:
此义项突出“发出语言”的动作性,常见于正式场合或文学描述。
权威参考来源:
(注:因未搜索到可直接引用的在线权威链接,建议读者查阅上述纸质或官方电子版工具书以核实细节。)
“发语”一词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及相关用法:
基本含义
指开口说话或语言表达方式。它不仅包括措辞和语法,还涉及语气、声调等非语言因素。例如在文言文中,“夫”“盖”等虚词作为发语词,用于句首引出话题,如《史通·浮词》记载:“伊、惟、夫、盖,发语之端也”。
引申含义
在特定语境下可表示“责怪”,如《警世通言》中描述虔婆因不满而“发语”质问。现代口语中,某些习惯性语气词(如“啊”)也可视为发语的表现形式。
使用场景
广泛见于日常交流、文学创作及学术讨论。例如:“他发言前总用‘嗯’作为发语词”;文言文写作中则需注意发语词的规范性。
关联概念
“发语词”是文言文特有的虚词,用于句首(如“夫”“盖”),起引出论述或强调的作用。
把笏白颠半路夫妻杯托本枝百世褊乏标位表用鼈鸟掣缴充数川剧大行皇帝大至大足石窟等惠簟席雕文织采芳蔼反意分割包围風婆婆丰上兑下风云气奉祝粉绿俯擗豪雄和淳喝倒采合著豁厂家传人诵唧哝开母酷惨拉人下水临贲立员描黛鸣吠客墓田目验闹魔泥瓦匠弄颦瞥忽软实力弱脉散节沙勇设诈朔涂诵诤涒滩帏帟相对向夕消日喜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