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说错了话要惹祸,吃错了东西要生病。后多以强调言语必须谨慎。《易·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唐 孔颖达 疏:“先儒云:‘祸从口出,患从口入。’”亦作“ 祸从口出,病从口入 ”。《朱子语类》卷七一:“谚有‘祸从口出,病从口入’,甚好。”
“祸从口出,患从口入”是一组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强调言语不慎或饮食不节可能招致灾祸。以下从词典学角度进行分项解析:
1. 词源与结构 此句由两部分构成:前半句“祸从口出”出自《周易·系辞上》“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指言语失当会引发灾祸;后半句“患从口入”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不可谓骄。若以骄加人,患孰大焉?患之兴也,由口入也”,原指疾病通过饮食进入体内,后引申为不良习惯带来的隐患。
2. 现代释义
3. 语用特征 该成语在当代多用于警示语境,常见于社会礼仪教育场景。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标注其为“劝诫性熟语”,强调其具有规范言语行为的语用功能。
4. 文化关联 《说文解字》释“祸”为“害也,神不福也”,从“示”部,反映古代对言语招祸的超自然敬畏;而“患”字从“心”,《说文》释为“忧也”,体现对身心健康的关注。
5. 近义表述
以上解析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及《中国成语大辞典》等权威辞书编纂成果。
“祸从口出,患从口入”是一组联合使用的成语,强调言行与饮食需谨慎,以避免灾祸和疾病。以下是详细解释:
祸从口出
患从口入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典故或应用案例,可参考《周易·颐》及晋代文献《口铭》。
騃童钝夫百寿图跋剌傍顾边庾殡葬瀍洛朝爽乘龙配凤储元宫怛伤的亲东林寺垛积肥伟蚹行扞戍共用电子对管国寒碜画绢灰礶囫囵半片匠师佼人教治考中坑害客枕略无忌惮礼异龙髓楼帐泥佛牛腰弄嘴弄舌判施皮脂葡萄胎潜德青餈人模人样柔雅刹利盛族神使视肉霜禽宿恨探本溯源踏蹂天阉同笔砚猬奋吾当详僵闲冗小丧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