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呈寒光的月色。 宋 叶廷珪 《海录碎事·政事》:“亭寒照苦月,陇暗积愁云。” 清 谭嗣同 《夜成》诗:“苦月霜林微有阴,鐙寒欲雪夜鐘深。”
“苦月”是一个具有文学意象和民俗含义的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指寒冷、清苦的月光,常用来营造凄凉、孤寂的意境。该词多见于古典诗词,通过“苦”与“月”的结合,将月色拟人化,表达萧瑟或哀愁的情感。
在部分民间传统中,“苦月”也被用来指代农历七月(或六月)。因夏季炎热多灾、农事艰难,故称“苦月”,与象征丰收吉庆的“旺月”相对。但此用法地域性较强,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苦月”既可形容清冷月色,也可引申为特定月份,需根据上下文区分。文学作品中更侧重其意境表达,而民俗中则与农耕文化相关。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海录碎事》等古籍原文。
《苦月》是一个词语,常用来形容月亮充满苦涩或忧伤的情感,表示月亮所代表的柔和及寂寞与忧愁,与光明相对。
《苦月》共有两个字:苦和月。
苦的部首是艹,共六画。
月的部首是⺝,共四画。
《苦月》在汉字中属于构词法中的形容词短语,用来形容月亮的特殊情感。
对应的繁体字是「苦月」。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一定区别。《苦月》的古代汉字写法是「苦月」。
1. 她独自站在院子里,仰望苍穹中的苦月。
2. 在那无人的山谷里,苦月孤独地照耀着大地。
组词:苦涩、苦楚、苦心、忧伤、忧愁。
近义词:愁月、寂寞的月。
反义词:明月、欢乐的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