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绥靖主义的意思、绥靖主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绥靖主义的解释

[appeasement] 用牺牲别国的利益安抚侵略者,以换取和平和安全的政策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绥靖主义是以妥协退让谋求暂时和平的政治策略,其核心是通过单方面让步安抚潜在侵略者,避免直接冲突。该词源自汉语"绥靖"二字,本义为平定、安抚,《尚书·盘庚》已有"绥爰有众"的用法,指用怀柔手段稳定民心。

在近代国际政治中,该政策特指1930年代英法等国对德意法西斯扩张采取的纵容政策。典型事件包括1938年《慕尼黑协定》签署,英国首相张伯伦允许德国吞并苏台德地区,试图"用一张纸片换来和平"。历史学家泰勒(A.J.P. Taylor)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中指出,这种姑息政策实质加速了战争爆发。

现代政治学将绥靖主义定义为"通过满足侵略者部分要求来维持现状的战略",其失效性已被多数学者论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指出,这种政策违背"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的基本博弈规律。当代国际关系理论强调,有效的和平维护需要建立在力量平衡与集体安全机制之上。

网络扩展解释

绥靖主义(Appeasement Policy)是一种以妥协退让应对侵略的外交政策,核心是通过牺牲他国利益来换取短暂和平。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绥靖主义指在面对侵略行为时,采取姑息态度,通过让步或牺牲第三方利益来安抚侵略者,以维持表面和平。其本质是软弱的外交策略,常因缺乏对抗决心而纵容侵略扩张。

二、历史背景与典型案例

  1. 二战前的应用
    20世纪30年代,英法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采取绥靖政策。例如1938年《慕尼黑协定》中,英法默许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试图以此避免战争。
  2. 动机与目的
    英法既希望保护自身利益,又企图将战火引向苏联,通过“祸水东引”坐收渔利。

三、特点与后果

四、评价与反思

绥靖主义被视为外交失败的典型案例,揭示了对侵略行为的纵容反而会破坏战略平衡,最终导致更大灾难。现代国际关系中,这一概念常被引以为戒,强调对强权扩张需采取坚定立场。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细节,可参考权威历史文献或二战外交政策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敖睨白眼相看便殿标落鼻端生火冰雕不没苍鸾茶客长津到位抵替断杼择邻顿口拙腮耳濡目击黼黻文章负学感怀跟局格是横草之功弘法豢豹徽章祸贼焦心热中鲛织阱坑鲸珠祲厉僦雇旧勋巨狡沮泄刊载厘米灵长厘祀笼山络野乱徒媒蝎蔑有披麻救火谦持千乘之国俔天诠较戎华单老侍中叔夏私赂锁管泰来否往婉婵文质吴中四杰闲错销金校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