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夏 正建寅, 殷 正建丑, 周 正建子,合称三正。《书·甘誓》:“ 有扈氏 威侮五行,怠弃三正。” 陆德明 释文引 马融 曰:“建子、建丑、建寅,三正也。”一说指天、地、人之正道。 孔 传:“怠惰弃废天地人之正道。”也称三统。《史记·周本纪》:“今 殷王紂 乃用其妇人之言,自絶于天,毁坏其三正。” 张守节 正义:“按:三正,三统也。 周 以建子为天统, 殷 以建丑为地统, 夏 以建寅为人统也。”《魏书·儒林传·李业兴》:“虽三正不同,言时节者,皆据 夏 时正月。” 清 赵翼 《陔馀丛考·三正》:“ 夏 正建寅, 商 正建丑, 周 正建子,此三正也。然《夏书·甘誓》云:‘ 有扈氏 怠弃三正。’则 夏 之前已有三正矣。 孔安国 因 商 周 在 夏 之后,故不敢以子丑寅释之,而但谓天地人之正道。 王肃 亦云:‘惟 殷 周 改正,自 夏 以上皆以建寅为正。’然《尚书大传》云:‘王者存二代之后以备三正。’ 马融 註《甘誓》,亦云:‘子、丑、寅也。’”
(2).指 夏 、 殷 、 周 三代。《文选·班固<幽通赋>》:“震鳞漦于 夏 庭兮,匝三正而灭 姬 。” 李善 注引 曹大家 曰:“三正,谓 夏 、 殷 、 周 也。” 宋 苏轼 《内中御侍以下贺皇帝冬至词语》:“月临天统,首冠於三正。”
(3).指中心朱色、次白、次苍的三色射靶。《周礼·夏官·射人》:“乐以《貍首》,七节、三正。” 郑玄 注:“正之言正也。射者内志正,则能中焉。画五正之侯,中朱,次白,次苍,次黄,玄居外。三正损玄、黄。”
"三正"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含义,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古代历法概念
指夏、商、周三代不同的岁首制度。夏代以建寅月(农历正月)为岁首,商代以建丑月(农历十二月)为岁首,周代以建子月(农历十一月)为岁首。《尚书·甘誓》记载"怠弃三正",即指违背三代历法正统。此义项源自古代天文历法体系对政权合法性的象征(《中国历史大辞典》,历法卷)。
儒家伦理准则
儒家经典中特指君臣、父子、夫妇三种人伦关系的正当规范。《春秋繁露》提出"三正者,所以正人也",强调礼制对人际关系的调节作用,体现儒家"正名"思想的核心(《儒家经典释义》,礼制篇)。
佛教修行术语
在汉传佛教典籍中,指身正、语正、意正三种清净修为。《大智度论》载"三正具足,得证菩提",要求修行者通过端正行为、语言和心念达到解脱(《佛学大辞典》,修行部)。
以上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辞源》及专业领域工具书内容,涵盖历史、哲学与宗教三个维度,体现汉语词汇在文化传承中的多义性特征。
“三正”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综合权威资料解释如下:
指夏、商(殷)、周三代采用的三种不同岁首制度:
提示:若需了解具体历法差异或考证文献原文,可参考《尚书》《周礼》等古籍,或查阅《三正汉语词典》。
爱吃枣儿汤安弓鳌抃倡戏常州词派床头柜蠢头蠢脑窜却错择叨承大寝电子陶瓷发案法郎凡讷凤阳附卷刚德龟津黑虎黄离叫叫浇危解疑释惑节遇吉列枯润蜡光拉三扯四流死郦元龙纶落莫没代眉头一蹙,计上心来木坡跑调遣派清谭穷匮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蜃綍深呼吸首嫡疏财重义隋祭宿衞天黥铁棓涕淫体查褪去望妇堠王子伟行乌卢班相蒸小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