绷扒吊拷的意思、绷扒吊拷的详细解释
绷扒吊拷的解释
剥去衣裳,用绳捆绑,吊打拷问。 元 关汉卿 《绯衣梦》第二折:“这的是人命事怎干休?怎当那綳扒吊拷难禁受。” 明 无名氏 《精忠记·赴难》:“綳扒弔拷受禁持,怎当拶指与竹笓。”亦省作“ 綳吊 ”。《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我等如此綳吊,还不肯吐露真情,明日县堂上可知他不招的。若不招时,我辈私加吊拷,罪不能免。”
词语分解
- 绷扒的解释 剥去衣服,用绳子绑缚起来。 元 曾瑞 《留鞋记》第二折:“我则索从头儿认下,禁不的这吊拷与綳扒。” 明 沉自徵 《鞭歌妓》:“但轻呵跪罚,重呵便綳扒,休使您巧搊扎。”参见“ 綳扒弔拷 ”。
- 吊拷的解释 吊打拷问。《元典章·兵部三·押运》:“动将捕盗官吏打駡,及将弓兵人等弔拷,剥脱衣服。”《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原来《大明律》一款,捕盗不许私刑弔拷。”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审盗》
专业解析
“绷扒吊拷”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成语,主要用于描述一种残酷的刑罚手段。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绷扒吊拷”指将人捆绑(绷扒)后悬吊起来进行拷打(吊拷),是古代司法中逼供或惩罚犯人的一种酷刑。其核心含义是通过肉体折磨迫使屈服,常见于元明清文学作品中的公案题材。
二、词源与结构分析
- “绷扒”
- 指用绳索或皮革带紧缚犯人身体,使其无法动弹。
- 语源可追溯至元代法律术语,《汉语大词典》引《元典章》载“绷扒”为捆绑罪犯的刑具。
- “吊拷”
- 指将犯人悬吊后施以鞭、棍等拷打。
- 《警世通言》中“吊拷绷扒”并称,印证其关联性。
- 复合词特征
- 四字结构强化刑罚的连续性:“绷扒”限制行动,“吊拷”施加痛苦,体现古代刑讯的残酷性。
三、文化背景与用例
该成语集中反映中国古代司法中的刑讯制度。例如:
- 元杂剧《灰阑记》第二折:“怎当他绷扒吊拷,严刑酷罚。” 描写官吏滥用私刑场景。
- 明代《包公案》多次出现“绷扒吊拷”描述审案过程,体现其作为程式化刑讯手段的普遍性。
四、语义演变
现代汉语中,“绷扒吊拷”已脱离实际刑罚意义,转为隐喻性表达:
- 形容遭受严厉逼迫或精神折磨,如“职场绷扒吊拷式的考核”。
- 警示司法文明的价值,常见于法制史论述(如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刑法史》教材)。
权威参考文献
-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 冯梦龙. 《警世通言》[M]. 中华书局, 2009.
- 李行道. 《包待制智赚灰阑记》[M]// 臧晋叔编《元曲选》. 中华书局, 1958.
- 张晋藩. 《中国刑法史新编》[M]. 人民出版社, 2018.
网络扩展解释
“绷扒吊拷”是一个源自元代戏曲的成语,主要描述古代一种严酷的刑罚。以下是详细解释:
拼音与释义
- 拼音:bēng bā diào kǎo
- 释义:强行脱去犯人衣服,用绳索捆绑后吊起并进行拷打。其中“绷”指捆绑,“扒”指脱衣,“吊”指悬挂,“拷”即拷问。
出处与用法
-
文学出处
该词多见于元代戏曲,如:
- 李行道《灰阑记》:“你若经官发落,这绷扒吊拷要桩桩儿捱过。”
- 关汉卿《窦娥冤》:“受尽三推六问,吊拷绷扒。”
-
语法功能
通常作宾语或定语,用于描述刑罚场景,如“尽都是那绷扒吊拷的招状”。
结构分析
- 动作分解:
- 绷:用绳索捆紧;
- 扒:强行脱去衣物;
- 吊:悬挂于高处;
- 拷:实施鞭打或逼供。
- 近义形式:也写作“吊拷绷扒”(动作顺序不同,含义一致)。
例句参考
- 《警世通言》:“我等如此绷吊,还不肯吐露真情。”(注:此处“绷吊”为简称)
- 《救孝子》:“并无聪明正直的心腹,尽都是那绷扒吊拷的招状。”
“绷扒吊拷”生动刻画了古代刑讯逼供的残酷手段,常见于古典文学作品,反映当时司法制度的严酷性。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作品中的用法,可参考元代戏曲原文或相关注释。
别人正在浏览...
半路出家霸王条款八字帆弊孔丙纶博斗不求人嘈嘈哜哜艚子畴咨出法驳案春王从卒大观单恋顿头耳消耳息娥婺反常膨胀放徙犯垒傅科摆高乐高例恭喜发财含秀槐衮黄石公豁萨肩比楗骨谫能肌革寄惠精干警卫连稷牲急弯绝壁鞠旅开华结果愧怼狸变落定蒙哄靡侈木蠹内弟强调商鞅量深感升灭叔丈母遂僞诉人填平退院慰悦晓洽隙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