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崩坏。《后汉书·党锢传·李膺》:“时朝廷日乱,纲纪穨陁。”
“颓陁”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分析综合理解:
“颓陁”意为崩坏、衰败,多用于描述制度、纲纪或建筑的坍塌、败坏状态。例如《后汉书·党锢传·李膺》中“纲纪穨陁”即指朝廷法度崩坏。
《后汉书》例句“时朝廷日乱,纲纪穨陁”中,“颓陁”生动刻画了东汉末年政治秩序的瓦解。
《颓陁》一词,是一个汉字词语,意味着疲惫、衰弱、衰落的状态。
这个词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颓”和“陁”。
“颓”字的部首是“页”,由“车”和“页”两个部分组成。它的总笔画数是12画。
“陁”字的部首是“阜”,由“马”和“阜”两个部分组成。它的总笔画数是10画。
“颓陁”一词的来源于《汉书·济南杜对贾谊传》:“治人苟颓陁,诸化犹困极。”
相应的,繁体字形为「頹陁」。
在古时候,汉字“颓陁”的写法并没有太多变化,基本上保持了现代的形状。古籍中的记载显示,古人写汉字时,使用的笔画和现在基本相同。
以下是几个例句:
1. 这个国家经历了长时间的战乱,现在已经陷入了一片颓陁的状态。
2. 他长时间的工作压力使他的身体变得颓陁不堪。
3. 这个公司经营不善,已经开始出现了颓陁的迹象。
组词方面,与“颓陁”相关的词语有:“颓丧”、“颓靡”。
近义词有:“颓败”、“衰退”。
反义词有:“兴盛”、“繁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