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诿于衰败。 宋 陆游 《亲旧书来多问近况以诗答之》:“耐辱推頽百不能,居然老病住庵僧;流年速似一弹指,更事多於三折肱。”
“推頽”是一个汉语成语,发音为tuī tuò,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形容人们因恐惧、危险或困难而纷纷逃离或离开某地的情景,通常强调群体性的退缩或逃避行为。
核心意义
该成语侧重刻画人们在面临突发危机(如自然灾害、社会动荡)或重大压力时,因恐慌或无力应对而选择逃离的集体反应。例如:“地震时,人群推頽着涌向出口。”
引申用法
也可用于批评消极逃避的态度,如面对责任或挑战时退缩。例句:“遇到问题不应推頽,而需积极解决。”
若需进一步考证字形或出处,建议结合古籍文献对比分析。
「推頽」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意为推倒倒塌的样子,形容事物变得破败不堪。此词拆分的部首是「扌」和「頫」,共计15个笔画。
「推頽」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庄子·天下篇》中的一句话:“列水者陸,草木者凋,殆墟也。朝者之号:既旦,乎旦,乎殆也。”其中的“陸”,意为推倒;“凋”,意为倒塌。后来演变为「推頽」的意思。
在繁体字中,「推頽」的写法为「推頹」。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推頽」的部分汉字书写形式略有不同,例如,「推」可以写成「推」或者「揥」,「頽」可以写成「頽」或者「頹」。
以下是一些例句:
与「推頽」相关的词汇有: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