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 杭州 西湖 孤山 上的寺院。 唐 元稹 《永福寺石壁法华经记》:“ 永福寺 一名 孤山寺 ,在 杭州 钱塘 湖心 孤山 上,石壁《法华经》在寺之某所。” 唐 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诗:“ 孤山寺 北 贾亭 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元 张可久 《水仙子·访梅孤山》词:“想当年鹤骨松姿。花下 孤山寺 ,水边新月儿。”
“孤山寺”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层主要含义,需结合地理位置及文化背景区分解释:
基本词义
指古代杭州西湖孤山上的佛教寺院,最早见于唐代文献,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孤山寺北贾亭西”,元稹《永福寺石壁法华经记》也提到“永福寺一名孤山寺”。
文化意义
作为西湖著名景点,孤山寺常被诗人用于描绘江南山水意境,象征超脱世俗的宁静心境。例如张可久词中“花下孤山寺,水边新月儿”,苏轼词中亦将其与望湖楼、涌金门并列为西湖地标。
地理位置与历史
位于靖江市北郊孤山(长江北岸平原唯一山丘),始建于唐初,原名“正见寺”,距今约1500年。明代扩建为建筑群,现存遗迹包括“蹑云”石坊及摩崖石刻。
现状与景观
历经战火损毁后,1993年恢复庙会,现已重建山门殿、大雄宝殿等建筑。登临可远眺长江,有“广袤平原,一峰突起”的独特风貌。
需注意区分两处“孤山寺”:杭州孤山寺多见于诗词意象,而靖江孤山寺为实际存在的宗教场所。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景点信息,可参考相关历史文献或旅游资料。
孤山寺是一个由三个汉字组成的词语。
拆分部首和笔画:
孤(一丨、丿):总笔画数为8。
山(⺆、几):总笔画数为3。
寺(宀、巳):总笔画数为9。
来源:
孤山寺源自于佛教文化,是寺庙的名称,通常指位于山间或者独立静谧处的寺院。
繁体:
孤山寺的繁体字为「孤山寺」。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孤山寺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但笔画的基本形状和构造与现代汉字类似。
例句:
1. 古人常在孤山寺里静心修行。
2. 游客们纷纷来到孤山寺,感受宁静与自然的融合。
组词:
孤山寺的组词有:孤寺、山寺、孤山、寺院等。
近义词:
孤山寺的近义词有:独山寺、禅寺、佛寺、道观等。
反义词:
孤山寺的反义词没有固定的概念,可以根据上下文来决定,例如:热闹的市中心、喧嚣的城市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