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极其厌恶﹑痛恨。语出《孟子.尽心下》"斯可谓之乡愿矣"宋朱熹集注:"过门不入而不恨之,以其不见亲就为幸,深恶而痛絶之也。"
“深恶痛绝”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正确读音为shēn wù tòng jué()。需特别注意“恶”在此读作wù(第四声),而非其他读音。部分网页(如、5)标注的“è”属于错误读法。
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到极点,情感程度极深。其中:
最早可追溯至《孟子·尽心下》中“斯可谓之乡愿矣”,宋代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进一步注释:“深恶而痛绝之也”,用以批判伪善的“乡愿”行为()。
该成语常用于批判性语境,表达对虚伪、丑恶现象的强烈憎恶。使用时需注意读音准确性,避免混淆。更多历史用例可参考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或鲁迅杂文()。
《深恶痛絶》是一个成语,意思是非常厌恶并深深憎恶某人或某事。
《深恶痛絶》由3个汉字组成:深(水部,8画)、恶(心部,10画)、痛(疒部,12画)、絶(糸部,12画)。
《深恶痛絶》最早见于明代刘基的《儒林外史》。后来,这个词也被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和日常口语中表达极度厌恶的情绪。
《深恶痛絶》的繁体写法为《深厭痛絕》。
在古代,深恶痛絶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稍有不同。深字的古代写法为“罙”,恶字的古代写法为“悪”,痛字的古代写法为“慟”,絶字的古代写法为“絕”。
他对那个欺骗他的人深恶痛絶。
深厌、恶意、痛苦、絶望
憎恶、痛恨、厌恶、厌恶至极、憎恨至深
喜欢、欣赏、善待、关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