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退隱藏于秘密之處,不露行迹。謂哲理精微深邃,包容萬物。《易·繫辭上》:“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兇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 韓康伯 注:“言其道深微,萬物日用而不能知其原,故曰退藏於密,猶藏諸用也。” 宋 王安石 《漣水軍淳化院經藏記》:“蓋有見於無思無為,退藏於密,寂然不動者,中國之 老 莊 ,西域之佛法也。” 宋 朱熹 《中庸章句》引 程子 曰:“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石點頭·瞿鳳奴情愆死蓋》:“然皆聽憑心靈指揮,有時退藏於密,方寸間現出四海垓。”
“退藏于密”是一個源自《周易·系辭上》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本義
指後退并隱藏于隱秘之處,不顯露行迹。原句出自《周易·系辭上》:“聖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兇與民同患。”
此處強調聖人在洞悉天地之理後,将智慧内斂深藏,保持謙遜低調。
引申義
後引申為哲理或事物的精微深邃、包容萬物,需通過内省或深入探究才能理解。例如明代《石點頭》中描述“心靈指揮,有時退藏于密”,即指思想深藏不露。
該成語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于學術或文學作品中。其核心在于強調“内斂”與“深藏”,而非單純的躲避或消極隱藏。
《退藏于密》這個詞的意思是指将珍貴的文物、寶藏等隱藏起來,放在隱秘的地方,以防止被發現或失竊。
《退藏于密》這個詞的“退”字拆分部首是“辶”,筆畫是5;“藏”字的拆分部首是“⺲”,筆畫是6;“于”字的拆分部首是“二”,筆畫是2;“密”字的拆分部首是“宀”,筆畫是13。
《退藏于密》這個詞出自明代戲曲作品《斷橋》中的一句對白:“退藏于密先物藏。”意思是把寶物藏在隱蔽處。
《退藏于密》這個詞的繁體字為《退藏於密》。
古時候,漢字寫作《退藏於密》。
他将珍貴的家傳寶物退藏于密,确保安全。
密道、藏匿、退避、保密、隱藏
藏匿、秘密地
公開、顯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