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荐举补缺官员。 明 王琼 《双溪杂记》:“既行三载考察之法,又行遇缺推补之例。”《水浒传》第一○一回:“又敕该部将 河北 新復各州县所缺正佐官员,速行推补。”
"推补"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其核心含义是指推荐并补充(官职缺额)。具体解释如下:
一、核心释义
指古代官员职位出现空缺时,由相关部门或官员推荐人选,并报请朝廷批准予以补充。这体现了古代选官制度中"举荐"与"填补缺位"的结合。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第6卷第777页。
二、用法特征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1503页。
三、典型文献用例
《明史·职官志》载:"凡官员缺,五品以上,依班序推补。" 此处明确记载了中高级官职需按次序推补的制度。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明史》(1974年版)卷七十二·职官志一。
"推补"是古代官僚体系中针对官职空缺的推荐补任机制,兼具选拔与行政程序的双重性质。
“推补”是一个较为少见的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以下是可能的解释方向:
字面拆解
历史/职官制度中的用法
在明清时期,官员职位空缺时,常由吏部或地方官员推荐候补人选,称为“推补”。例如《明史·选举志》中记载的“员缺应补,必推举乃授”,即通过推荐程序补缺官员。
现代可能的引申义
由于该词未收录于通用词典,且缺乏具体语境,建议使用时附加说明或提供背景信息。若涉及特定领域(如历史、制度),需结合文献进一步考证。
阿倾蚌泪把下弁组别渎不悌察按此致篡代电炉挏乳二难恶识繁乱浮花浪蘂附记浮柱工德勾串乖背卦影火矢教场焦崖阁矫抑夸靡鬑鬑颇有须恋惜辽饷厉精爲治凌朁例行吏员吏卒鲁灵光论究落地灯马厮梦谶哪里孽子孤臣拗峭朴简品令前八司穷凶极逆日月相溶解桑经上诉生故升阶收缩天气通洋跅弢不羁文察汙手垢面香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