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员的意思、吏员的详细解释
吏员的解释
(1).泛指大小官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吏员自佐史至丞相,十二万二百八十五人。”
(2).指地方官府中的小官。《后汉书·光武帝纪下》:“今百姓遭难,户口耗少,而县官吏职所置尚繁,其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水浒传》第十八回:“茶博士指着道:‘今日直日的押司来也。’ 何涛 看时,只见县里走出一个吏员来。”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恶章攀桂》:“ 淮扬道 章攀桂 ,以吏员起家。”
词语分解
- 吏的解释 吏 ì 旧时代的大小官员:吏治。官吏。 旧指小公务员:吏员。胥吏(地方官府中办理文书的人)。 笔画数:; 部首:口; 笔顺编号:
- 员的解释 员 (員) á 人,工作或学习的人:员工。教员。演员。动员。复员。司令员。 指团体组织中的人:成员。团员。党员。会员。 周围:幅员辽阔。 量词,常用于武将:一员小将。 员 (員) ú 增加。 表示语
专业解析
"吏员"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内涵的汉语词汇,主要指古代在官府中担任具体事务性工作的办事人员。其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释:
-
基本释义与身份定位
- 指代对象: "吏员"泛指古代各级官府衙门中,除正式品级官员(官)之外,承担文书、簿记、传达、催征、缉捕、狱卒等具体行政、司法、杂务工作的办事人员群体。
- 非官身份: 吏员通常没有朝廷正式授予的品级(如九品至一品),地位低于有品级的"官",属于官僚体系中的基层执行层。他们通常由官府在当地招募或从民间征派,而非通过科举等正式途径选拔任命。
- 具体职责: 他们是官府日常运作的实际操作者,负责处理大量繁琐的具体事务,是连接"官"(决策层)与"民"的纽带。
-
历史演变与制度背景
- 源流: "吏"的概念起源很早,在先秦文献中已有记载。"吏员"作为固定称谓,其内涵在秦汉以降的官僚制度中逐渐明晰和固化。
- 与"官"的区别: 中国古代官僚体系有严格的"官"、"吏"之分。"官"指有品秩、由中央任命、负责决策和领导的地方或中央官员;"吏员"则是服务于这些官员、执行具体命令、处理文书档案和杂务的工作人员,通常由本地人充任,流动性较低。
- 流外官/胥吏: 在如唐代等朝代,吏员有时也被称为"流外官",相对于有品级的"流内官"(即官)。宋以后,"胥吏"成为更常见的称呼,常与"吏员"同义或包含吏员。明清时期,吏员制度更为完备,有书吏、衙役等具体分类。
-
层级与分类
- 吏员内部也存在等级和分工:
- 高级吏员: 如中央六部或地方衙门中的"书吏"、"经承"、"典吏"等,通常负责文书起草、档案管理、钱粮核算等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有些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并通过考核(如清代的书吏需通过"考职")。
- 低级吏员/衙役: 如"差役"、"捕快"、"皂隶"、"门子"、"狱卒"等,负责跑腿、传唤、缉捕、行刑、看管、守卫等体力性或辅助性工作。
-
文化内涵与社会认知
- 不可或缺的执行者: 吏员是维持庞大帝国行政机器运转不可或缺的齿轮,实际承担了大部分基层行政工作。
- 潜在弊端: 历史上,吏员也常因地位不高、俸禄微薄(甚至无俸)、缺乏有效监督而成为"吏治腐败"的重灾区,如利用职权敲诈勒索、营私舞弊、操纵案牍("刀笔吏"的负面形象即源于此),被视为"官场蠹虫"。
- 文学形象: 在古典小说(如《水浒传》、《儒林外史》)中,吏员(尤其是衙役)常被描绘成欺压百姓、贪赃枉法的形象。
"吏员"一词,核心指代的是中国古代官僚体系中,位于有品级官员之下、承担具体行政事务和杂役工作的非官身份办事人员群体。他们是官府运作的基础执行力量,但历史上也常因制度缺陷和监管不力而滋生腐败问题。理解"吏员"需置于古代官制"官"、"吏"分途的背景下,其内涵涉及身份定位、职责分工、历史演变及社会文化评价等多个层面。
来源参考:
- 释义主要依据《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等权威辞书中对"吏"、"吏员"、"胥吏"等词条的解释。
- 历史制度背景参考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官制史相关研究著作的通论,如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
- 社会文化认知部分参考了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等研究地方行政与吏役的经典著作,以及反映吏员形象的古典文学作品。
网络扩展解释
“吏员”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侧重,主要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解释:
一、词义解析
-
泛指官员群体
广义上指各级官员的总称,涵盖从底层佐史到高级官员的全体官吏。例如《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记载“吏员自佐史至丞相,十二万二百八十五人”。这一用法多见于汉代及以前的文献,强调官员体系的整体规模。
-
特指地方基层官吏
狭义上专指地方官府中的低级办事人员,如文书、差役等。例如《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提到“省减吏员”,即裁撤冗余的地方小官。明清时期更侧重此义,如清代昭槤《啸亭杂录》中记载“以吏员起家”,指从基层小吏逐步晋升。
二、使用与演变
- 历史出处:最早见于汉代官方统计(如《汉书》),后逐渐缩小范围,侧重指基层官吏。
- 现代语境:多用于历史研究或文学作品中,例如《水浒传》第十八回描述“县里走出一个吏员来”,体现其作为地方官府办事人员的身份。
三、造句示例
- 广义:“汉代吏员数量庞大,涵盖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
- 狭义:“地方吏员虽职位低微,却是官府日常运作的关键。”
该词既有泛指官员的古典用法,也有特指基层小官的狭义用法,需结合具体文献或语境判断。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书》《后汉书》等原始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八驺朝颜陈训崇堕充羁楚妃叹濎泞放胆防衞废人丰屋之祸扶危救困皋原管营关右桂阃果切还香了愿浩首耗亡河间妇荷兰豆灰鼠婚生缣绫憍暴焦燎饥饱劳役讦犯进步矜尚机任爵韠巨量搕额课余料次毛物弄唇吻缥红迫狭铺谋定计强力骑驴风雪中奇民清籞纱锭善自处置韶和身板盛作疏牾宋才潘面泰羹铁懒吐绿吞刀吐火先庚仙袂骁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