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二难的意思、二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二难的解释

(1).两件难事。《左传·襄公十年》:“ 子产 曰:‘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 唐太宗 《执契静三边》诗:“衣宵寝二难,食旰餐三惧。”

(2).谓兄弟皆佳,难分高低。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陈羣 与 陈忠 ﹞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於 太丘 。 太丘 曰:‘ 元方 难为兄, 季方 难为弟。’” 唐 包何 《和苗员外寓直中书》诗:“朝列称多士,君家有二难。”《水浒传》第四九回:“手执莲花铁钂,腰悬蒲叶尖刀,豹皮裙子虎筋绦, 解氏 二难年少。” 明 谢谠 《四喜记·紫禁明扬》:“战捷南宫羡二难,明朝挟艺上金鸞。”参见“ 难兄难弟 ”。

(3).指贤主嘉宾。因二者难以并得,故称。 唐 王勃 《滕王阁诗序》:“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盼於中天,极娱游於暇日。” 明 王世贞 《鸣凤记·花楼春宴》:“四美二难真际会,九棘三槐尽我儔。”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二难"是汉语中具有多层含义的复合词,其核心概念源自中国古代哲学与逻辑学。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该词包含以下两个主要维度:

一、作为形容词使用时,特指进退维谷的困境状态。这种用法常见于"陷入二难境地""二难选择"等语境,表示两种选择都具有难以承受的代价,如《汉语大词典》引宋代洪迈《容斋随笔》所言:"忠孝二难全",生动展现道德抉择中的矛盾性。

二、作为名词使用时,指代由对立要素构成的特殊逻辑形式。这种哲学概念最早见于《韩非子》的"矛盾之说",后在魏晋时期发展为完整的二难推理结构,即通过两个假言判断与一个选言判断构成推理形式。例如:"若天雨则地湿,若天不雨则井枯,今或雨或不雨,故地湿或井枯"(引自《中国逻辑史》)。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汉语词典》还收录了该词的特殊用法:指兄弟皆贤难分高下,典出《世说新语·德行》对陈元方、陈季方兄弟的品评:"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虽不常见,但保留了词义的历史延续性。

在逻辑学领域,二难推理(dilemma)至今仍是重要的论辩工具,其标准形式可表示为: $$ begin{aligned} &如果P,则Q &如果R,则S &P lor R hline &∴ Q lor S end{aligned} $$ 这种推理结构常见于法律辩论与哲学思辨,亚里士多德在《工具论》中已有系统论述。

网络扩展解释

“二难”是一个汉语词汇,常见于逻辑学与日常表达中,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1. 逻辑学中的“二难推理”
    又称“两难推理”,指在论证中设置两种可能的选项(前提),无论选择哪一种都会导致不利的结果,从而迫使对方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其典型结构为: $$ begin{cases} text{如果A,则C} text{如果B,则C} text{A或B成立} end{cases} $$ 例如:“如果你说真话,会被敌人处死;如果你说谎话,会被友军处死。你只能说真话或说谎话,所以无论怎样都会被处死。”

  2. 日常语境中的“两难困境”
    指面临两个同样困难或不利的选择,难以抉择。例如:“继续工作会损害健康,辞职会失去收入,真是二难。”


扩展说明

若需具体语境分析,可提供例句进一步探讨。

别人正在浏览...

拔迥偪隘标书不释查夜彻胆楚雨巫云钝钩繁缛覆信梗顽不化鼓歌诡歹悍然不顾豗喧昏嚚蛱蝶睑裂记牒结拜经纱积失矩尺沮劝胯下韩侯窥察冷涩六甲穷日遛弯六征蔫头耷脑怒不可遏棚屋区外塞上马三七散儒绳枉世程瘦恹恹刷俐束手待毙蒜果肃励铁笔无私投标委诚无梁斗洿辱物则闲安仙部相悖翔华香芝消落小名家遐永斜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