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油麦秀的意思、黍油麦秀的详细解释
黍油麦秀的解释
《尚书大传》卷二:“ 微子 朝 周 ,过 殷 故墟,见麦秀之蘄蘄兮……曰:此父母之国。乃为《麦秀之歌》,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我好仇!’”按,《史记·宋微子世家》亦载此事,“微子”作“箕子”。后因以“黍油麦秀”为亡国之痛的感叹。 清 程秉钊 《琼州杂事诗》之九七:“大海西流近 越裳 ,黍油麦秀事堪伤。”
词语分解
- 黍的解释 黍 ǔ 〔黍子〕一年生草本植物,叶线形,子实淡黄色,去皮后称黄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后有黏性。 笔画数:; 部首:黍; 笔顺编号:
- 麦秀的解释 指麦子秀发而未实。《史记·宋微子世家》:“ 箕子 朝 周 ,过故 殷虚 ,感宫室毁坏,生禾黍, 箕子 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徸
专业解析
“黍油麦秀”是汉语中因形近导致的常见误写,正确成语应为“黍离麦秀”或“麦秀黍离”。该成语融合了《诗经·黍离》与《史记·宋微子世家》的典故,表达对国家残破、人事变迁的哀伤之情,具体释义如下:
一、释义
“黍离”指黍子茂盛却覆盖故都废墟的景象,“麦秀”指箕子路过殷墟见麦苗生长而作《麦秀歌》。两典合用,形容亡国后触景生情的悲怆心境,后引申为感慨时代更迭、盛衰无常的文学意象。例如清代文学家王士禛在《分甘余话》中评述:“唐人吊古诸作,黍离麦秀之悲,往往而在。”
二、典籍出处
- 《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 《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箕子朝周时作《麦秀歌》:“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与我好兮!”
三、语义演变
汉代经学家郑玄注《毛诗》时,将“黍离”解读为“宗庙宫室毁坏”,奠定了其哀悼故国的基调。至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进一步将“黍离麦秀”并列为亡国象征。明清文人如钱谦益在《列朝诗集》中多次使用该词,强化了其文化符号意义。
权威参考资料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 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黍油麦秀”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主要用于表达亡国之痛的哀叹。以下是详细解释:
成语释义
- 字面含义:
“黍油”指黍子(古代粮食作物)生长茂盛,“麦秀”指麦穗饱满,字面可理解为庄稼繁盛的景象。
- 实际寓意:
通过描绘故国农田的茂盛,反衬朝代更迭、山河易主的悲凉,寄托对故国的哀思。
典故出处
- 背景故事:
据《尚书大传》和《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商朝遗臣箕子(一说微子)在周灭商后,路过殷商故都,见昔日宫殿已沦为农田,麦黍茂盛,遂作《麦秀之歌》抒发亡国之痛。
- 原句引用:
“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我好仇!”(“狡童”暗指商纣王,批评其昏庸导致亡国。)
使用场景
- 文学表达:
多用于诗词、文章中,借自然景象的繁荣反衬国家衰亡的哀伤。例如清代程秉钊《琼州杂事诗》:“大海西流近越裳,黍油麦秀事堪伤。”。
- 历史评述:
评论朝代更替时,强调物是人非的沧桑感。
注意点
- 易混淆含义:
该成语易被误解为“丰收景象”,实为“以乐景衬哀情”,需结合语境判断(的解释可能存在偏差)。
- 情感色彩:
带有强烈悲怆色彩,不宜用于普通田园风光的描述。
如需进一步了解典故细节,可查阅《尚书大传》或《史记》相关篇章。
别人正在浏览...
百宗扳手边音禀给苍华涔蹄常谈澄寂叱干抽割村父老打抖打诳语恶木翻茬风平浪静否德函件皓齿蛾眉嗥啸荒怠互反蕙质兰心交能易作诘证极丽禁蘌积业絶种矩彠刻贼狂疏廊宇令録曼泽蒙恩驽闇佩仰泼火七里香清矑覃庆荛竖三犯少内摄官折声实象首时汤寒通道统合亡魂万死一生瓦檠文木遐邻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象形拳小胡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