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地名。在今 安徽省 桐城县 北。 春秋 时为 桐国 , 汉 改 桐乡 。《汉书·循吏传·朱邑》:“﹝ 朱邑 ﹞少时为 舒桐乡 嗇夫,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初 邑 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故为 桐乡 吏,其民爱我,必葬我 桐乡 。后世子孙奉尝我,不如 桐乡 民。’及死,其子葬之 桐乡 西郭外,民果共为 邑 起冢立祠,岁时祠祭。”后因以为官吏在任行惠政、有遗爱之典。 晋 潘岳 《河阳县作》诗之一:“ 齐 都无遗声, 桐乡 有餘謡。” 宋 梅尧臣 《卫尉邵少卿挽词》诗之一:“ 桐乡 归葬日,棠树去思人。” 清 唐孙华 《哭曹九咸明府》诗之二:“ 桐乡 遗惠在,尚説长官清。”
桐乡是汉语中兼具地理名称与字面含义的复合词,其解释需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
一、地名专指
桐乡现为浙江省嘉兴市下辖县级市,位于杭嘉湖平原腹地。根据《浙江通志》记载,此地名源于五代十国时期“梧桐之乡”的雅称,因当地广植梧桐且丝织业兴盛得名。明宣德五年(1430年)正式置县,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二、字源解析
• “桐”在《说文解字》中释义为“荣也,从木同声”,特指梧桐树,古代被视为祥瑞之木,与凤凰栖息传说相关。
• “乡”在《康熙字典》中解释为“地方行政区划名”,《周礼》载“五州为乡”,后引申为人口聚居地。二字组合既体现植被特征,又标注行政属性。
三、文化延伸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的故乡,桐乡承载特殊文化意义。其乌镇景区保留明清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印证了地名与地域文化的深度关联。该信息可参考《中国地名语源词典》及桐乡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公示文件。
“桐乡”一词有两种主要解释,需根据语境区分:
地理位置
位于今安徽省桐城县北部,春秋时期为桐国属地,汉代改称“桐乡”。
历史典故
汉代官吏朱邑曾任桐乡啬夫,因推行仁政深受百姓爱戴,临终嘱咐葬于此地。后世以此典喻指官吏遗爱民间,如晋代潘岳、宋代梅尧臣等诗人均引用此典。
基本情况
浙江省嘉兴市下辖县级市,地处沪、杭、苏交界,面积727平方公里,2022年GDP达1209.67亿元,常住人口103万。
名称由来
因古时遍植梧桐,寓意“梧桐之乡”。明宣德五年(1430年)设县,1958年与崇德县合并为今桐乡市。
文化经济特色
别称“菊乡”,以杭白菊闻名;产业以纺织、化纤为主,拥有濮院毛衫等产业集群。
拔萃出类百雉北榜不友残蜩长生花陈景润爡焥戳不住倒行逆施大神德量镫锄丁泠定植丢心落肠对同渡口蠹叶而今而后反魂香飞阁流丹非彝冯谖剑睾鼓嘎支庚虎共允挂灯涣诏晦藏醮供开信抗诉款边酷好敛戢零活柳圈李膺舟蒙蔽梦中缥清青肤秋料券食软叽咯托善非山际生磕擦沈犗丝绸竦听添改甜冤对宛童违怨舞文弄墨啸叫鞋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