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肤浅无本之说。 南朝 宋 何承天 《答宗居士书》:“至於好事者遂以为超 孔 越 老 ,唯此为贵,斯未能求立言之本,而眩惑於末説者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与诸道人辨宗论》:“若其永背空谈,翻为末説,若始终相扶,可循教而至。”
“末说”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以下为综合解释:
肤浅无本之说
这是该词的核心含义,指缺乏根本依据或深度的言论。例如南朝宋何承天在《答宗居士书》中提到“眩惑於末説”,即批评将次要观点误认为根本主张的现象。
词源与古籍引用
部分现代资料(如)提到“末说”可表示“最后阶段的决定性言论”,例如在事件末尾表达重要意见或改变决定。但此用法缺乏古籍支持,可能是现代语境下的扩展,需结合具体上下文判断。
建议参考高权威来源(如、)获取更完整的古籍例证。
末说(mò shuō)这个词在汉语中意为“最后的话,最终的结论”。下面是关于末说的一些详细信息。
末说的部首是木,笔画数为13。
末说一词最早出现在《宋史·卷299·魏了翁传》中。据考证,末说一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唐代,是唐代文人魏了翁所创造的。
末说的繁体字为「末說」。
在古时候,汉字“末”字的写法有一些变化。有的写作“黙”,有的写作“黙”,都是指末尾、最后之意。
1. 在这部小说的末说中,作者给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
2. 在论坛上,发帖者在帖子的末说部分表示了自己的个人观点。
末日、说服、开说、言说。
总结、结论、定论。
开场、开头、引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