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境遇之顺逆。《易·节》:“不出户庭,知通塞也。” 晋 潘岳 《西征赋》:“生有脩短之命,位有通塞之遇。” 唐 李商隐 《酬别令狐补阙》诗:“人生有通塞,公等繫安危。”《剪灯新话·富贵发迹司志》:“小而一身之荣悴通塞,大而一国之兴衰治乱。”
(2).通畅与阻塞。 唐 杜甫 《归梦》诗:“道路时通塞,江山日寂寥。” 宋 苏轼 《与王敏仲》之十五:“闻遂作管引蒲涧水甚善。每竿上,须钻一小眼,如菉豆大,以小竹针窒之,以验通塞。”
(3).指诗文的通顺与艰涩。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诗用虚活字,时有难易;易若剖蚌得珠,难如破石求玉,且工且易,愈苦愈难,此通塞不同故也。”
“通塞”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层面的解释:
境遇的顺逆
指人生际遇的顺利与困顿。该义项源自《周易·节卦》“不出户庭,知通塞也”,强调对境遇变化的洞察。晋代潘岳《西征赋》中“位有通塞之遇”及唐代李商隐“人生有通塞”等诗句,均用此意表达命运起伏。
物理状态的通畅与阻塞
描述道路、管道等事物的畅通或堵塞。如杜甫《归梦》诗“道路时通塞”描写交通状况,苏轼在书信中提到用竹针检验水管“通塞”的方法,均属此义。
诗文的通顺与艰涩
用于文学批评,指文章语言的流畅或晦涩。明代谢榛《四溟诗话》以“通塞不同”评价诗歌用字难易,即强调文风的流畅度。
补充说明:
可通过查字典()或汉典()获取更详细释义及古籍例证。
通塞(tōng sè)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指的是“通畅”或者“疏通堵塞”。这个词形象地描绘了解决阻塞问题、恢复通畅的状态。
通字的部首是辶(辵),塞字的部首是土。通字有6画,塞字有9画。
通塞来源于古代的象形字,原本形状是一个上下相通的田字,意思是“水流通畅”。后来,通字的下半部分演变成了如今的字形。繁体字形为“通塞”。
在古代,通字的写法稍微有所不同。字头加“辵”写作“辤”,字尾上半部分写作“厶”。塞字的古代写法是加上“土”的左边是“穴”,右边是“殳”。
1. 血管的堵塞会影响血液的通畅循环。
2. 在交通堵塞的时候,我们需要寻找其他的道路。
通畅、通行、通信、通风等。
畅通、顺畅、流通。
堵塞、阻塞、闭塞。
扒车辨合笔录邴郑补转补子昌歜羊枣綢绵存亡继絶吊祠敌国通舟丢三拉四东蘠度料遁世无闷凤縠丰劲分诣怫郁敢作敢为隔壁帐工程食品乖应涵咀河防花里胡哨宦孺萑苇解危酒筹磕巴客贾科室廪银离世刘白羽理欲隆就蛮僮闹穰穰内官槃纡僄声僻郡啓銮宂隘尚书省石坊是否试演谁门数码思惟松粒退食委蛇无所不在乌台客险道神睍睕小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