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东蘠的意思、东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东蘠的解释

即沙蓬。一年生草本。茎由基部分枝,坚硬,具条纹,幼时被毛。叶披针形至线形。花两性。果实近圆形,两面扁平。种子可食,也可榨油。《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其高燥则生葴菥苞荔,薛莎青薠;其埤湿则生藏莨蒹葭,东蘠彫胡。” 郭璞 注引 张揖 曰:“东蘠,实可食。” 明 胡侍 《真珠船·东墙》:“ 甘 、 凉 、 银 、 夏 之野,沙中生草子,细如罌粟,堪作饭,俗名登粟,一名沙米……《子虚赋》‘东蘠雕胡’註:‘东蘠,实可食。’《广志》:‘东墙,色青黑,粒如葵子,似蓬草,十一月熟,出 幽 、 凉 、 并 、 乌丸 地。’《魏书》:‘ 乌丸 地宜东墙。’余意一物:‘东蘠’讹为‘登厢’,又讹为‘登粟’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东蘠"(dōng qiáng)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特指一种生长于我国北方沙地或荒漠地区的草本植物,现代植物学中通常称为沙蓬(学名:Agriophyllum squarrosum)。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基本释义

"东蘠"指沙蓬,属藜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其植株形态低矮,茎秆多分枝,叶片狭长呈披针形,果实为胞果,具翅状附属物,成熟后易随风散播,常见于中国西北、华北等干旱沙质土壤地区。《汉语大词典》记载:"东蘠,草名。即沙蓬。生于沙地,可食。"

二、词源与文献考据

该词最早见于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其中记载:"东蘠,沙地所生,茎叶似蓬,子如葵子。饥年采其籽磨面,可充粮。"(卷二十一·菜部) "东"指其多生于东部沙地,"蘠"则取义于类蓬草之形态,后逐渐被"沙蓬"取代为通用名。

三、植物特性与文化意义

沙蓬耐旱抗风,根系发达,是固沙先锋植物。其嫩叶与种子可食用,历史上为灾荒年代的重要救荒植物,《救荒本草》称其"采苗叶煠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 种子亦可入药,具清热利湿之效。在生态文化中,东蘠象征顽强生命力,常见于边塞诗赋,如"大漠孤烟直,沙蓬卷地飞"的意象。

四、现代应用与保护

当代研究中,沙蓬因富含蛋白质、黄酮类物质,被开发为保健食品原料;其种子胶(沙蓬胶)具有增稠稳定性,应用于食品工业。目前沙蓬被列入《中国荒漠植物志》,在沙化治理区推广种植,兼具生态与经济价值。


权威参考文献来源:

  1.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第9卷,p.1280
  2. 李时珍《本草纲目》(校注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卷二十一·菜部

网络扩展解释

“东蘠”是一个古代植物名称,其解释主要来源于《本草纲目》等文献。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释义:

  1. 基本定义
    东蘠即“沙蓬”,属于一年生草本植物。其茎部从基部分枝,质地坚硬,表面有纹路,幼时带有绒毛;叶片呈披针形至线形,花朵为两性花,果实近圆形且扁平。

  2. 植物特征与用途

    • 形态:茎分枝多且坚硬,叶细长,果实扁平圆形。
    • 经济价值:种子可食用,也可榨油,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 文献记载: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谷二·东廧》中提及此植物,并说明“东廧”与“东蘠”为同一物。
  3. 注意点
    该词在古籍中可能存在不同写法(如“东廧”),但均指向同一植物。现代使用较少,若需深入研究,建议参考《本草纲目》原文或权威植物学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巴得百顺鞞鼓车师樗蚕蹙郁大坐滴翠低眉倒运丁内艰冻瘃对合发口烦请狠透铁候谢诙辞悔棋蛱蜨讲使箭箬靖康俊发拒逆开饭考捶孔照拉呱儿勒掯凉冰冰连航乱谋緑篱梦花门户差拨磨拖男唱女随拗涩攀陟毗翼抢时间樵服绮楼球灯日没荣近塞狗洞伤沮圣仪世祀失陷手写涮羊肉数内岁漕天南地北阗然舞裀下车之始洗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