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遁世无闷的意思、遁世无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遁世无闷的解释

亦作“遯世无闷”。谓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易·乾》:“不成乎名,遯世无闷。” 孔颖达 疏:“谓逃遯避世,虽逢无道,心无所闷。”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诸君只要常常怀箇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任他功夫有进有退,久久自然有得力处。”亦作“ 遁俗无闷 ”、“ 遁逸无闷 ”。 南朝 梁 江淹 《无为论》:“欲使自天祐之,吉无不利,舒卷随取,进退自然,遁逸无闷,幽居永贞,亦何荣乎?” 唐 王勃 《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遁俗无闷,因时有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遁世无闷”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经典的成语,其核心含义指避开世俗纷扰而内心恬淡安宁的状态。根据《汉语大词典》及《周易》的记载,该词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词源与字义 “遁”本义为隐匿、逃避,《周易·乾卦》云:“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此处“遁”特指主动远离世俗生活。“世”指代现实社会,“无闷”出自《说文解字》对“闷”的释义“懑也”,即无烦忧之意。四字连用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儒家典籍,体现道家与儒家共通的隐逸思想。

二、哲学内涵 《周易正义》疏解此句时强调“心迹俱隐”的境界,认为真正的隐者并非仅身体避世,更需达到“心无忧闷”的精神超脱。北宋理学家程颐在《伊川易传》中补充:“遁者,退避之名。君子见几而作,遁则身虽退而道亨,故无闷。”说明这种行为包含着对天道的顺应与坚守。

三、文学应用 唐代白居易《效陶潜体诗》曾化用:“出处虽不同,同归非两极。偶得遁世趣,何须恋荣职。”此处通过对比仕宦与隐遁,突显“无闷”指向的精神自由。清代《佩文韵府》将该词归入“恬淡类”词汇,印证其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定位。

四、现代诠释 《中华成语大辞典》指出,该词在当代多用于描述不慕名利、保持独立人格的生活态度,例如学者余秋雨在《山居笔记》中评述:“真正的文化守护者往往带有遁世无闷的气质,他们用孤独抵抗着时代的喧嚣。”

网络扩展解释

“遁世无闷”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典籍的成语,其含义和文化内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析:

一、基本含义

指远离世俗纷扰,保持内心平静,即使不被外界理解或认可,也不会感到烦恼。核心在于超脱物质欲望,追求精神自由。


二、出处与演变

  1. 最早来源
    出自《周易》:
    • 《乾卦》提到“不成乎名,遁世无闷”;
    • 《象传》解释大过卦时,进一步阐述“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2. 后世引用
    明代王守仁在《传习录》中将其与“致良知”结合,强调通过内心修养达到超然境界。

三、结构分析


四、文化内涵

  1. 儒家与道家的融合
    既有儒家“独善其身”的修养观,又含道家“无为逍遥”的思想,代表中国古代文人在入世与出世间的平衡智慧。
  2. 积极隐退的哲学
    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主动选择清净,如《象传》中“独立不惧”与“遁世无闷”并提,展现进退自如的人生态度。

五、使用场景

示例:

“人生只有八角米,走遍天下不满升……遁世无闷,且作岩穴之隐相。”


如需进一步了解哲学背景,可参考《周易》原文及王阳明心学相关论述。

别人正在浏览...

百达柱剥烂包吞褊介膘满不伏烧埋不知人策序超群碜事筹略穿绷川渎出头鸟刺纸怛惋镫台杜门面壁放置阜陆杠房头耕坛宫钥官粟家道郊寒岛瘦济国进官酒罇诀行顆涷老蚌纍绁敛锷韬光量知鍊火灵诲马料谋意内忌辟布贫暴其他三尺之孤神密师式受奖顺局探候田文饭退懦鼍鼓屠羊温沴无底壑遐迩著闻线报衔悔消花霞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