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桐华布的意思、桐华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桐华布的解释

《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夷》:“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幅广五尺,絜白不受垢污。” 李贤 注引《广志》:“梧桐有白者, 剽国 有桐木,其华有白毳,取其毳淹渍,缉织以为布。”后因以称梧桐花细毛织成的布为“桐华布”或“桐木布”。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南中志·永昌郡》:“ 永昌郡 ,古 哀牢国 ……有梧桐木,其华柔如丝,民绩以为布,幅广五尺以还,洁白不受污,俗名曰桐华布,以覆亡人,然后服之及卖与人。” 唐 皮日休 《醉中即席赠润卿博士》诗:“桐木布温吟倦后,桃花饭熟醉醒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桐华布(tóng huá bù)是汉语古籍中记载的一种古代纺织品,特指以木棉(古称“桐木”或“梧桐木”)纤维织成的布匹。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一、词源与本义

“桐华布”中“桐”指木棉树(非现代梧桐),古称其花絮为“桐华”;“布”即织物。该词最早见于东汉《说文解字》:“緤,细布也……或曰桐华布。”表明其本质为木棉纤维织造的细布。


二、工艺与特征

  1. 原料特性

    木棉果实内絮轻软如丝,古人采集其絮纺线织布。晋代《华阳国志》载:“梧桐木,其花柔如丝,民绩以为布,幅广五尺,洁白不受污,俗名曰桐华布。”描述其洁白、耐磨的特性。

  2. 织造技艺

    唐代《通典》提及西南地区“以桐华织为布,幅员三尺” ,说明其工艺具有地域性,且成品幅宽有定制。


三、历史与文化意义

桐华布在汉晋时期是南方少数民族的贡品。《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哀牢夷地区“有桐华布,织成文章如绫锦” ,表明其纹饰精美,堪比丝绸。唐宋文献中,桐华布逐渐被“吉贝”(梵语音译)替代,成为棉布统称,反映纺织原料的演变。


参考资料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此处标注权威版本来源供查证。)

网络扩展解释

桐华布是中国古代一种以梧桐花纤维为原料制成的纺织品,具有以下特点及历史背景:

1. 词源与历史背景

桐华布最早记载于东汉时期《后汉书·西南夷传》,描述了古代哀牢国(今云南永昌地区)利用当地梧桐花纤维织布的传统。晋代《华阳国志》补充记载其「幅广五尺,洁白不受污」,说明该布料幅面宽大且具备抗污特性。

2. 制作工艺

• 原料:取自梧桐花絮中的白色绒毛(白毳)
• 工序:采集后经浸泡处理(淹渍),再纺织成布
• 产地:主要分布于古代永昌郡(今云南保山一带)

3. 特性与用途

• 物理特性:质地洁白柔软,抗污性强
• 文化用途:古代用于覆盖逝者遗体,后发展为可日常穿着或售卖的布料
• 文学意象:唐代皮日休诗句「桐木布温吟倦后」印证其作为文人雅士服饰的记载

4. 文献地位

该词条被收录于《汉语大词典》《华阳国志》等多部典籍,反映了古代西南边疆地区纺织技术的发展,以及中原王朝对边疆物产的认知记录。

注:该织物现已失传,相关研究主要依托古籍记载和考古发现。如需更详细文献原文,可查阅《后汉书》卷八十六或《华阳国志》卷四。

别人正在浏览...

百喙如一拜纳避花骢陛衞丑奴儿船帆醇厚絘布词技错落高下等竞点次动荡不定斗门断縴罚俸房长房灵飞沙走石風胡子钩视孤锐含冰茹蘗黑衣郞衡门深巷虹蜺阁荒幼华诬话雨兼道骄躁金科衿契祭主絶漠灵谈儱侗罗苴子萝藦緑叶成阴男盗女娼内子扭绞仳倠清崇企咏衢灯善怀水戾叔夏四岳碎步俗学台衡田兵推舟于陆望秋诬罔相差无几信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