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内子的意思、内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内子的解释

(1).古代称卿大夫的嫡妻。《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赵姬 ﹞以 叔隗 为内子,而己下之。” 杜预 注:“卿之嫡妻为内子。”《国语·楚语上》:“ 司马子期 欲以妾为内子,访之 左史倚相 。”《礼记·曾子问》:“大夫内子有殷事,亦之君所,朝夕否。” 郑玄 注:“内子,大夫妻也。”

(2).妻的通称。称人之妻。《晏子春秋·杂下六》:“饮酒,酣,公见其妻曰:‘此子之内子邪?’ 晏子 对曰:‘然,是也。’”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六:“ 唐 乐安 孙氏 ,进士 孟昌期 之内子。” 清 钮琇 《觚賸·公归集》:“内子躬自辟纑,易日用蔬菜。”

(3).妻的通称。称己之妻。 唐 权德舆 《七夕见与诸孙题乞巧文》诗:“外孙争乞巧,内子共题文。” 清 俞樾 《小浮梅闲话》:“夏日,余与内子坐其中,因録其閒话稍有依据者为一编云。”

(4).妻的通称。今专用以称己妻。 徐特立 《致廖局新的信》:“我家仅剩两老一小,在我是无所谓,但内子时刻不忘情儿女,也觉可怜。”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内子,汉语谦辞体系中的重要称谓,源自古代宗法制度下的家庭伦理观。《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对人谦称己妻",与"外子"(丈夫)形成内外对应的关系。该称谓最早见于《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的等级制度演变,后经唐宋文人雅士的书面化使用,逐渐定型为士大夫阶层的规范用语。

从构词法分析,"内"字取《说文解字》"入也,从冂从入"的本义,既指物理空间的内外之别,也隐喻家庭内部事务的管理范畴。这种称谓折射出传统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观念,如清代学者钱大昕在《恒言录》中特别强调"夫妇相称曰外内,盖本于《礼记》"。

现代语言使用中需注意三个维度:

  1. 语体色彩:保留浓厚的书面语特征,多见于传统书信、题跋等正式场合
  2. 情感倾向:蕴含尊重与爱重,较"贱内""拙荆"更具典雅气质
  3. 使用限制:当代日常交际中已趋式微,主要应用于特定文化语境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特别标注该词"现多用于书面",这与其在明清小说中的高频出现形成历时性对照。值得注意的是,台湾地区《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仍将其列为常用谦辞,显示词汇存续的地域差异性。

网络扩展解释

“内子”是古代对妻子的称谓,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演变,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起源与早期用法
    “内子”最初专指卿大夫的嫡妻(即正妻),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以叔隗为内子,而己下之。”。这一用法在先秦文献中较为常见。

  2. 扩展为对妻子的通称
    随着时间推移,“内子”逐渐演变为对他人或自己妻子的尊称。例如唐代权德舆的诗句“内子共题文”,以及清代徐特立书信中提到的“内子时刻不忘情儿女”。


二、使用特点

  1. 语境与对象

    • 对外称呼:常用于正式场合或书面语,表达对妻子的敬意,如“信末有‘内子嘱笔敬问嫂夫人好’”。
    • 与“内人”的差异:相比“内人”,“内子”更显庄重,类似现代“爱人”与“夫人”的区别。
  2. 文化背景
    古代“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影响下,“内”字体现了妻子在家庭内部的角色,如《礼记》提到“大夫内子有殷事”。


三、相关称谓对比

称谓 适用对象 语境特点 示例来源
内子 嫡妻/己妻/他人妻 正式、书面 《左传》
拙荆 己妻 谦称、通俗
贱内 己妻 谦称、略带贬义

四、现代使用

如今“内子”主要用于文学、书信或特定方言中,如徐特立的书信,日常口语中较少见。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为贬义称呼。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亲属称谓体系,可参考、2、6的扩展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

哀啭半无产阶级逼熟捕役产毻辰暮敕设吹大气棰搒出子黨議倒地打夜作涷泷扼守蕃臣傅构膏粱文绣管束裹尸海樯禾蔈闳休磵路礛诸解形记号戢景搢铎剂信阃职老实罗离亲黎装隆益娄宿轮尺马价珠民虏欧风墨雨泡澡漂沤觠局融雪天气软梏深厚世法说不了宿鹭太帝问结五保户吴派毋需闲宫想属仙籙小谏瑕殄欣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