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红线 ”。1.红色丝线。 唐 白居易 《红绣毯》诗:“染为红线红於蓝,织作披香殿上毯。”
(2).传说中的 唐 代女侠名。原系 潞州 节度使 薛嵩 的青衣,后掌笺表,号内记室。时 魏博 节度使 田承嗣 将并 潞州 。 嵩 日夜忧闷,计无所出。 红线 乃夜到 魏郡 ,入 田 寝所,盗床头金盒归,以示儆戒。 嵩 复遗书 承嗣 ,以金盒还之。 承嗣 遣使谢罪,愿结姻亲。 红线 也辞去,不知所终。见 唐 袁郊 《甘泽谣·红线》。 明 陆采 《明珠记·写诏》:“ 红线 至 魏博 而偷盒,止却反谋。” 清 赵翼 《美人风筝》诗之六:“挽住尚烦 红线 手,倦飞或坠 緑珠 楼。”
(3).俗谓男女婚姻多系前定,仿佛有红线暗中牵系。因以称缔结婚姻或媒约。《三侠五义》第四回:“据老夫看来,并非妖邪作祟,竟为贤契作红綫来了。”川剧《柳荫记》第五场:“才貌两双全,命我牵红线,员外定喜欢!”
(4).借指聘礼。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休傒倖,不要你半丝儿红綫,成就了一世儿前程。”
(5).喻指贯穿始终的正确思想。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侈靡篇>的研究》:“特别是戡天的思想,即是控制自然界使为人类服务的那种主张,这是《荀子·天论篇》的特色,也是在《侈靡篇》中贯穿着的一道红线。” 秦牧 《长街灯语·一九七九年的晨钟》:“‘实事求是’四个字出现了很多次,实际上,它也的确像一根红线一样,贯串于整份公报之中。”
见“ 红綫 ”。
“红线”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可分为以下三类:
1. 传统婚俗象征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指出,“红线”最初指月老牵系姻缘的红绳,象征命定姻缘。唐代《续玄怪录》记载“赤绳子以系夫妇之足”,这一意象在民俗中延续至今,如《中国民俗大辞典》提到“红线”在婚礼中寓意“同心结”的仪式功能。
2. 政策法规界限 现代语境中,“红线”引申为不可逾越的刚性约束。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将“红线”定义为“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生态环境部亦将生态保护红线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实施条例。
3. 地理与历史标识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记载,唐代岭南节度使以“红线”为地理分界标志,清代《广东新语》描述珠江河道“水色赤,故称红线水”。此类用法在地方志中常见,具有区域文化特征。
红线的含义可从多个维度进行解释,综合权威性较高的信息源,主要涵盖以下四类:
红线既是具体的地理/建筑边界,也是抽象的价值观体现,其含义随语境变化。如需更深入的历史典故或政策解读,可参考(建筑规范)、(文学词源)、(政治理论)等来源。
板上砸钉漕务缠头裹脑抽剥刺挠大年日独往鹅翎乏匮方罫返死飞鸟腹心之患海龙王豪猪禾本科黑粗诃骂坏山黄碧胡言检考锦绣前程积土成山酒堈救寒莫如重裘拘拘开务菎蕗磊硊两上领逻子曼衍美事门当户对棉连纸模枋偏次劈杀剖心析胆朴素无华千岁虆轻果青红帮妻甥齐心併力熔今铸古瑞象扫尘师仰庶女告天肆瘗随时制宜提醒通品外仆万古流芳悟佛芜荟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