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凝沍 ”。结冰;冻结。 晋 潘岳 《怀旧赋》:“辙含冰以灭轨,水渐軔以凝冱。” 宋 苏辙 《墨竹赋》:“凄风号怒乎隙穴,飞雪凝沍乎陂池。” 清 厉鹗 《行田至荆山岭下作》诗:“平畴开朝日,宿麦半凝冱。”
凝冱(níng hù)是汉语中一个形容液体或气体因低温而凝结冻结的复合词,常见于文学或书面语中,具有以下核心含义:
指液体遇冷凝结成固体,或水汽冻结的现象。
凝:指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如“凝固”;
冱:专指寒冷冻结,《说文解字》释为“寒凝也”。
两字组合强调因严寒而彻底冻结的状态。
例:《汉语大词典》释为“凝结;冰冻”。
自然现象描写
多用于形容冬季河水、湖面结冰,或霜雪覆盖的景象。
如:“寒泉凝冱,晨霜结庭。”(描述寒冷中泉水冻结、晨霜覆地的场景)
来源:《汉语大词典》例证。
抽象化表达
引申为事物停滞、沉寂的状态。
如:“时局凝冱,百业萧条。”(比喻社会如冰冻般失去活力)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引申义项。
《左传·昭公四年》已有“固阴冱寒”的记载,指寒气凝结不散。
来源: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明确标注:“凝冱:冻结;凝结。”
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P.1002。
词语 | 差异点 |
---|---|
凝冱 | 强调低温导致的彻底冻结 |
冰冻 | 口语化,泛指结冰现象 |
冻结 | 多用于法律、经济等抽象领域 |
参考资料(基于权威辞书,暂未提供在线链接):
“凝冱”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níng hù,主要含义为结冰、冻结。以下是详细解释:
部分资料指出,“凝冱”亦可写作“凝沍”,二者含义相同。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虽不常用,但可见于古典文学或诗词赏析。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用法,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词典。
暗访白头相守比利时拨棹子财薮裳裾陈诗初学达命盗视風席腐臭高阳公子更赋鬼打钹杭庄红丹丹宏父焕缛缓骛讙愉货损检举杰黠精耕细作镜皦旧劳款叙枯守老湫拉然冷眼相待鹿卢榜沦照逻候马蒭漫条斯理娩娠迷背密促冥山纳新内脏内造人儿盘虬辔兜频仍裒览晴丽轻飏旗尾曲谅甚长基线干涉仪身历其境衰息水灾窕言偷春体万人之敌握管怀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