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凝沍 ”。结冰;冻结。 晋 潘岳 《怀旧赋》:“辙含冰以灭轨,水渐軔以凝冱。” 宋 苏辙 《墨竹赋》:“凄风号怒乎隙穴,飞雪凝沍乎陂池。” 清 厉鹗 《行田至荆山岭下作》诗:“平畴开朝日,宿麦半凝冱。”
“凝冱”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níng hù,主要含义为结冰、冻结。以下是详细解释:
部分资料指出,“凝冱”亦可写作“凝沍”,二者含义相同。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虽不常用,但可见于古典文学或诗词赏析。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用法,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词典。
《凝冱》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物体或事物因寒冷而凝固冰冻的状态。这个词语由两个部分组合而成,分别是《凝》和《冱》。
《凝冱》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冫(水部)和冫(水部),拥有12个笔画。
《凝冱》的繁体字写作「凝凍」。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凝冱」是以「凝」字与「冱」字组合而成。古人一般会使用毛笔写字,字形形状稍有不同,但整体意思相同。
1. 冬天的湖面结上了厚厚的冰,凝冱了整片湖面。
2. 寒冷的气候使得水管冻结凝冱,无法正常供水。
凝冱没有太多的常用组词。但可以使用一些形容词和名词来进行搭配,比如「凝冱寒冷的天气」、「凝冱的冰雪」等等。
近义词包括「凝结」、「冰封」、「冻结」等词语。这些词语都表示物体或事物被冰冻的状态。
反义词包括「融化」、「解冻」等词语。这些词语表示物体或事物从冰冻的状态中恢复到液态的状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