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的意思、通典的详细解释
通典的解释
(1).共同的法则。 晋 范宁 《<春秋穀梁传>序》:“信不易之宏轨,百王之通典也。”《陈书·高祖纪下》:“罚不及嗣,自古通典。”《东周列国志》第八一回:“‘立子以长’,古今通典。”
(2).论述典章制度沿革的专著,常以“通典”为名。如《通典》、《续通典》、《清通典》。
词语分解
- 通的解释 通 ō 设有阻碍,可以穿过,能够达到:通风。通天。通气。通宵。通行。通过。通衢。贯通。四通八达。曲径通幽。 懂得,彻底明了:通晓。通彻。通今博古。通情达理。 传达:通令。通讯。通报。通告。通知。通缉。
- 典的解释 典 ǎ 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典籍。字典。词典。经典。引经据典。 标准,法则:典章。典制。典故(.典制和掌故;.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典范。典雅。典礼。典型。 指典礼:盛典。大典。 主持,主
专业解析
通典的基本释义
通典(tōng diǎn)在汉语词典中主要有两层含义:
- 通用性法典/典籍:指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典章制度或经典著作。例如《汉语大词典》解释为“通用的法典”,强调其普适性和规范性。
- 特指历史典籍《通典》:唐代杜佑编纂的典制体史书,记载上古至唐代中期的政治、经济、礼乐等制度,是中国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
专有名词《通典》的权威解释
作为书名,《通典》的核心内容如下:
- 作者与成书背景:由唐代政治家杜佑历时36年(766-801年)编成,旨在总结历代制度得失,为治国提供借鉴。
- 内容结构:全书200卷,分九大门类:
- 食货(经济制度)
- 选举(官吏选拔)
- 职官(官制体系)
- 礼乐(礼仪与音乐)
- 兵刑(军事与刑法)
- 州郡(行政区划)
- 边防(边疆防御)
- 条目分类清晰,史料考据严谨,开创中国典章制度专史先河。
- 历史地位:
- 与《通志》《文献通考》并称“三通”,为研究古代制度的核心文献;
- 确立“典制体”史书范式,影响《续通典》《清朝通典》等后世著作。
学术与权威来源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ISBN 978-7-100-08437-3。
- 《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年,“通典”词条释义。
-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杜佑《通典》条目。
(注:因未搜索到可验证的在线权威链接,此处引用纸质权威辞书来源,确保内容符合原则。)
网络扩展解释
“通典”一词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解释:
一、作为汉语词语的通用含义
-
基本释义
指通行的法典或共同法则,强调内容的普适性与权威性。例如《北史》记载“釐改旧法,为一代通典”,即指统一适用的法典。
-
延伸用法
也可泛指通俗易懂、广泛流传的典籍,这类著作通常语言简练、知识涵盖面广,便于读者快速掌握复杂内容,常见于教育领域(如教材或教辅资料)。
二、作为历史专著的专有名词
特指唐代杜佑编撰的《通典》,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典章制度通史,具有里程碑意义:
- 内容结构:全书200卷,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大门类,每类下设子目,系统梳理了上古至唐代天宝年间的制度沿革。
- 编纂特点:以“通”为核心,贯通古今,详今略古,注重溯源制度演变脉络,开创了政书体史书先河,与《通志》《文献通考》并称“三通”。
- 历史价值:为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提供了系统史料,尤其对唐代制度记载最为详尽。
“通典”既可指代通行法典或通俗典籍,也可特指杜佑的典制体史书。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若需进一步了解《通典》的详细内容,可参考唐代文献或相关历史研究著作。
别人正在浏览...
班级参圣蝉腹超度超特楚巫黛緑诞毓帝宫定陵肚肠对酒法服覆帱副教授改移干草堆妫女桂鱼诃短黑瞎子坏山黄儿黄栗留惊猋精心近好钜美举謡言开剖康豫阔陿良能立身行道鸾翺凤翥梅花曲磨不开齧骨牛鬭暖目嫖姚剖蚌求珠迁格恰则群众影响诎曲日哺软壁生杀之权实充食噉手战双簧霜心讨人厌天潢同云物力无貌下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