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假山的意思、木假山的详细解释
木假山的解释
宋 苏洵 《木假山记》:“木之生……其最幸者漂沉汩没於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餘或髣髴於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后世有用特殊形状的枯树根堆迭而成的假山,亦谓之“木假山”。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一》:“余在 德平 葛尚宝 园,见木假山一座,巖洞峰峦,皆木头叠成,不用片石抔土也。余……笑谓 葛君 :‘岁久而朽,奈何?’答曰:‘此土中之根,非百年不朽也。’”
词语分解
- 木的解释 木 ù 树类植物的通称:树木。乔木。灌木。木石(树木和石头,喻没有知觉和情感的东西)。缘木求鱼。 木料、木制品:木材。木器。木刻。木匠。木已成舟。 棺材:棺木。 质朴:木讷(朴实迟钝)。 呆笨:木鸡。
- 假山的解释 园林中用石头堆砌而成以供欣赏的小山详细解释园林庭院中人工迭石而成供观赏的小山。《史记·孝武本纪》所载 汉武帝 于 太液池 筑三神山,即假山之类。 唐 郑谷 《七祖院小山》诗:“ 峨嵋 咫尺无人去,
网络扩展解释
“木假山”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中的一种特殊假山形式,其核心在于以自然侵蚀后的枯木或树根为材料,通过人工堆叠、加工形成山石景观。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定义与来源
- 基本概念:木假山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石质假山,而是利用天然腐朽或水流冲刷后的木材、树根,经过人工修饰后模仿山峦形态的造景艺术。
- 文献出处:该词最早见于宋代苏洵的《木假山记》,文中描述木材历经数百年自然侵蚀,最终被“好事者”拾取制成假山,脱离泥沙与斧凿之灾,成为文人雅士的收藏品。
2. 形成过程与特点
- 自然与人工结合:
- 自然阶段:木材需长期受水流冲击、泥沙磨蚀,形成类似山石的纹理与孔洞。
- 人工阶段:将这类木材筛选后堆叠拼合,保留天然形态,仅做少量雕琢,最终呈现山峦、岩洞等意象。
- 材料特性:与普通假山不同,木假山不用片石泥土,完全依赖木材的天然形状与人工巧思,如明代谢肇淛记载的“巖洞峰峦皆木头叠成”。
3. 文化与艺术价值
- 文人寄托:木假山在宋代以后成为文人书房、园林的常见陈设,象征对自然造化与坚韧品格的推崇。苏洵在《木假山记》中借物喻人,赞其“脱泥沙而远斧斤”,暗喻历经磨难终成器的人生哲理。
- 审美意趣:其形态介于“似山非山”之间,符合中国传统艺术“师法自然”的理念,如郑善夫诗句“丰骨坐称奇”即是对其独特美感的描述。
4. 历史实例
- 宋代:苏洵家中藏有三峰木假山,成为其散文名篇的灵感来源。
- 明代:谢肇淛在友人园林中见木假山“不用片石抔土”,惊叹其工艺并担忧朽坏问题,而对方解释其材质为“土中之根”,耐久性较强。
木假山是中国古代造园技艺与文人审美的独特产物,其价值不仅在于工艺,更在于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如需进一步了解苏洵原文或具体诗词引用,可查阅《木假山记》及相关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木假山
木假山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意思是一种以木材搭建的假山。它是一种装饰性的园艺构造,常见于园林设计或盆景艺术中。
拆分部首和笔画:
木(部首:木,笔画:4)
假(部首:亻,笔画:8)
来源:
木假山这个词的来源较为明确,由于成园的“山”造价高昂,人们就用木头假山取而代之。它首先出现在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中,用于园林或庭院的布置。
繁体:
木假山(繁体字:木假山)
古时候汉字写法:
木假山的古代写法和现代写法相似,基本保持一致。
例句:
园林中的木假山栩栩如生,给人一种山水之美的感觉。
组词:
1. 木质假山
2. 仿古假山
3. 水陆假山
4. 假山盆景
近义词:
1. 木制假山
2. 木雕假山
3. 木质园林装饰
反义词:
真山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